词条 | 馒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馒头面制食品。高承《事物纪原》据《稗官小说》,以为馒头创于诸葛亮征孟获时,“杀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晋卢谌《祭法》载,春祠用馒头。晋束晳《饼赋》称曼头。唐段公路《北户录》称曼头饼。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十一引唐人王梵志诗一首,头二句是: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以馒头比喻坟墓。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引《上庠录》云:“两学公厨,例于三八课试日设别馔,春秋炊饼,夏冷淘,冬馒头; 而馒头尤有名,士人得之,往往转送亲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有“用盘合装送馒头”的记载。 140 馒头汉族面食。用发酵面使碱后揉成大小适宜的圆团,上笼屉蒸熟。有带糖馅的、有嵌大红枣的,不仅作为人的主食而且还作为敬神的供品。 130 馒头见18140条。 馒头发酵面团蒸制的食品。古称“蒸饼”。“馒头”一词源于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改革当地奴隶主以人头祭神的旧习,用面包着牛、羊、猪头代替祭神的人头(宋高承《事物纪原》引《稗官小说》)。“本名蛮头,音转讹为馒头”(《七修类稿》)。古代常用作祭品,晋代束晳《饼赋》载: “三春之初, ……于时享宴, 则头宜设”。头即是馒头的最初写法,意思是说用庙堂祭过神的馒头来设宴。此俗至明清时仍盛行,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载:“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馒头起初是包馅的,南宋陆游《剑南诗稿·巢》诗云: “昏昏雾雨晴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诗后自注:“蜀中杂彘肉 (猪肉)作巢馒头,佳甚。”元代的“剪花馒头”,据《饮膳正要》载,仍是以羊肉、羊脂、羊尾子、葱、盐、酱拌馅包的馒头。明清以降,始有实心馒头。清初,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写道:“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馒头,至今仍是人们喜食的面食,按形制分,有刀切馒头和开花馒头;按面团的软硬,有软面馒头和呛面馒头。称谓上也有别,北京人所言的馒头是实心的,而江南人所说的馒头则是包馅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