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馓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馓子

馓子是回族的一种小吃,别称膏环、捻头等。它用面粉加少许盐和好,捻成细条,油煎而食,有盘馓和酥馓之分;以股细、条匀、焦酥、香脆为佳品。在宁夏各地,每逢节日喜庆,回族妇女同胞便各显身手,做出图形各异的多种馓子,点缀节日气氛。

130 馓子

汉族的节令食品,又称“寒具”、“巨胜奴”。以面粉或米粉为主料,用水、蜜和面,搓成长八寸许细条,联成栅状,油炸成焦黄色。有的粘以黑芝麻,因黑芝麻称“巨胜”,所以馓子又叫“巨胜奴”。汉族在寒食节食用。满族在丧事时食用,维吾尔族在肉孜节时食用,纳西族在招待贵宾时食用。

馓子

油炸面食。一名细环饼,又名 “寒具”(参见“寒具”条)。宋以后始名“馓子”,庄季裕《鸡肋编》云:“馓子,又名环饼,即古之寒具。”李时珍《本草纲目》云: “寒具即今之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扭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到清代,馓子为满洲贵族丧事时的款客食品。今仍为各族人民喜食的炸食,且款式繁多,风味各殊。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之别,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原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原料。兄弟民族的馓子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为胜。

馓子

用料:面粉1000克,精盐20克,胡椒粉5克,素油1500克(500克泡条,1000克作炸油,实耗300克)。制法:
❶将精盐、胡椒粉放入钵内,加冷水500克搅动,再将面粉投入钵内和匀揉熟。
❷将面团压扁擀成厚一寸的长方形块,切成不断的鞭炮结构形状,再搓成小指头粗细的条,盘放在油钵内,热季泡半小时,冬季泡四小时,用油布盖上待用。
❸将铁锅烧热,油温烧到205度时,将小条拉成筷嘴头大小,在四个指头上绕十圈,扯断,炸透,炸成两面黄即可。

馓子

中国一种传统油炸面食。魏晋时称“寒具”,为上层社会的寒食节美食。北宋时始称“馓子”。现仍为人们喜爱的食品。

馓子

回族风味食品。将一定比例的热水、熟油混合,加胡椒水、鸡蛋和成面团,搓成均匀柔软的细长条,呈环状平列摆开,慢慢放入油锅中,炸熟上色后捞出即可。馓子以股细条匀,色美酥脆闻名。其特点是长久耐藏,即使在一两个月后,仍不失其色香味,深受回族群众的喜爱。

馓子

西北回族等伊斯兰教民族风味食品。做法是在开水中放入适量花椒、红糖和盐,冷后用以和面,面内加鸡蛋、清油揉匀,搓成或拉成绳条,缠绕成圈,抻为环状,置入油锅,炸成棕黄色即成。以股细条匀、色美酥脆为佳。凡重大宗教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穆斯林几乎家家都做,互相馈赠品尝,以示喜庆。因其味香可口,已成为各民族喜食的佳品。

馓子

维吾尔等民族的节日食品。是将用花椒水、熟油、蛋清等和好的面搓成细条,放入油锅里炸,使其呈大半圆状,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摆放在盘内,围摆成多层圆柱形,形状美观、色泽黄亮、酥脆爽口。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