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港文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04 香港文学指香港地区的汉语文学。在内地“五四”新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香港文坛还是死水一潭。到1928年,留居香港的一些岭南大学校友创办了《伴侣》杂志,标志着香港新文学运动的开始。大革命失败后,不少进步青年从内地去香港,给香港文坛带来了生气。此后几年间,文学刊物增多,大量介绍内地新文学和外国现代文学作品。罗西(欧阳山)、晦庵(杨晦)等青年作者纷纷发表作品,显示了香港新文学的可喜局面。许地山1935年来香港大学任教,对香港新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等大批文化人到香港,造成香港新文学运动的空前活跃与繁荣,使香港与延安、重庆、桂林等地一样,成为抗战前期的文化中心之一。当时,戴望舒负责“文协”香港分会的实际工作,发表了不少鼓动抗战的诗文。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郭沫若、茅盾等大批作家又来到香港,使香港新文学再度高涨,成为争取民主进步的文化中心。由此可见,在民主革命时期,香港新文学运动与祖国的新文学运动血肉相连,其主流同样是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种种原因,香港文学与内地文学连成一片的局面结束了。50年代初,美国在香港搜罗和支持一批从大陆南来而具有反共意识的文人,制造了大批反共的“美元文化”。在黄震遐主持的亚洲出版社,出版了张爱玲、赵滋蕃等人的反共小说和报告文学。与反共文学相对立的爱国文学,仍在困难的条件下发展着。唐人(阮朗)的《金陵春梦》,可说是一部中国现代史演义。曹聚仁、何达、夏果、吴其敏等人的作品,揭露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歌颂了人民革命和新中国。到50年代后期,随着反共文艺的溃退和大陆南来作家对香港社会的逐步了解,香港的现实主义文学有了长足的进展。唐人、高旅、吴半壁、肖铜等人的作品,多描写香港的社会生活。而香港本地作家队伍的崛起,更是对香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有力推动。舒巷城的长篇小说《太阳下山了》,是公认的现实主义杰作。夏易、海辛、金依、张君默等青年作家也各有特色。香港的现实主义文学因受内地“十年浩劫”的影响也出现很大的波折。这种情况,直到1972年底吴其敏主编的《海洋文艺》创刊,才开始出现转机。1976年以后,香港现实主义文学才真正得到复苏和发展。现代主义文学是香港当代文学的一个流派。最先标榜现代主义文学的是1956年创刊的《文艺新潮》,其主要作者有李维陵、贝娜苔、岑昆南、王无邪和叶维廉等现代派诗人,成绩并不显著。在创作上卓有成效的是小说家刘以鬯。他的长篇小说《酒徒》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进入7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更为活跃,刊物增多。西西、也斯的创作最为突出。不过,香港的现代主义文学并没有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近20年来,香港的通俗文学也有一定发展。武侠小说以金庸、梁羽生最为著称,科幻小说以倪匡著名,言情小说以亦舒影响为最大。香港的通俗文学有着较为广泛的读者和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