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东大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东大鼓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犁铧大鼓”、“犁花大鼓”,因其早期腔调是鲁北民歌,演唱时只用残破的犁铧片击节伴奏(后改为特制的月牙形铁片),故名。源于农村,清末时已渐在城市茶园、书场出现了山东大鼓女艺人。内容多以说唱民间故事为主,有中篇也有短篇,中篇在演唱时有说有唱,短篇则只唱不说。唱词基本句式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伴奏乐器为三弦、小鼓等。进入城市后,演唱风格由俗变雅,唱腔逐渐刻意雕琢。山东大鼓曲目极为丰富,中长篇有《三全镇》、《大破孟州》等数十部,短篇曲目有200余段,多从子弟书里移植。 曲艺曲种。又名犁铧大鼓、梨花大鼓。发源鲁西北农村。由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演化为板腔体音乐结构。演出时击矮脚鼓、敲犁铧片,用三弦伴奏。产生于明代中叶,明末已立艺人门户“孙赵门”。影响甚广,如清初著名文人贾凫西写出《木皮散人鼓词》,端坐市场击鼓演唱,嬉笑怒骂,寄亡国之激愤。蒲松龄亦有鼓词问世。清末,刘鹗《老残游记》中描述了白妞(王小玉)、黑妞在明湖居演出的盛况。师史氏《历下志游》及凫道人《旧学敝笔记》均有记述。山东大鼓长期活跃于农村,著名艺人有郭老占、何老凤、范其凤等。自清末郭大妮、白妞、黑妞等进入城市演唱,女艺人大量增加,享有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以及谢、李、赵、孙“四大玉”等。尔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继起。流行地域跨越山东城乡,南至徐州、南京、上海,西至开封,洛阳、汉口、重庆,北至京、津及东北各地,到处流传,盛极一时,至三十年代逐渐衰落。艺术流派有:“南口”梨花调,即范其凤、王小玉、“四大玉”一派,流传广,影响大;“北口”老牛大?缰调,即以何老凤为代表的一派。何之师弟李老凤在老北口基础上吸收梨花调自创新腔,称为“小北口”,遂有三派之分。山东大鼓书目极为丰富,中篇书有《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红风传》、《金钱记》、《大送嫁》等。段儿书以取材《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为主,间有反映民间生活,道德伦理的,初步统计不下200余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