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师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41 马师曾1900—1964粤剧演员,工丑生。字伯鲁,广东顺德人。早年入广州太平春教戏馆学艺,后加入新加坡庆维新粤剧团,继拜著名小武靓元亨为师。抗日战争前后,在香港、澳门,以及美洲、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演戏或拍电影。他主持的太平剧团同薛觉先主持的觉先声剧团艺术竞争凡10年,故世人以“薛、马”并称。此间曾编演抗日爱国剧目,如《还我江山》、《爱国是侬夫》等。他戏路宽广,除工丑生外,还擅演小生、花脸、须生等。表演动作丰富,富于生活气息,节奏鲜明。他独创“乞儿喉”,半唱半白,顿挫分明,邈远悠扬,时或揉入方言俗语,自然活泼,突梯滑稽,对粤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有所革新,成为脍炙人口的“马腔”。并能融汇文明新剧和电影的表演艺术对粤剧进行改革。1955年回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改演老生,演出《搜书院》、《关汉卿》等力作,与红线女珠联璧合,极博众赏。任剧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常务理事等职。代表剧目有《搜书院》、《苦凤莺怜》、《贼王子》、《关汉卿》等。 马师曾1900—1964粤剧演员。广东顺德人。1917年在广州太平春教戏馆学艺。工丑脚,也演小生、花脸、老生等。长期在广州、东南亚、美国等地演出。注意吸收电影及话剧的长处,丰富粤剧表演艺术。其唱腔半唱半白,自然活泼,世称“马派”。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粤剧院院长等职。 马师曾粤剧表演艺术家。广东省顺德市(今佛山市顺德区)人,1900年生,1964年卒。1917年在广州太平春教戏馆学戏,不久去新加坡。他所扮演的人物,均为粤剧独有的丑生角色、兼长小生、老生、花脸。在表演上吸收文明新戏,电影的表现手法,对粤剧的改革,起了极大的作用。抗日战争前后,他奔走于广州,香港及马来亚、越南、美国等地演出,把粤剧引向国外。香港沦陷后,他回到内地,演出于粤西、桂林、柳州一带。其唱腔被称为“马腔”,自成一派。《搜书院》、《关汉卿》被摄制成影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