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致远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73 马致远1250?—1321?后

元杂剧作家。号东篱,大都人。早年生活于大都(今北京),约20余年。1285年江淮行省改称浙江行省后,任浙江行省务官。50岁左右弃官归隐,过起“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的生活。明贾仲明《凌波仙》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说明他既写杂剧,又信奉道教全真派教义(元人称道士为神仙)。他参加过元贞书会,与李时中及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合写过《开坛阐教黄粱梦》杂剧。作有杂剧15种,今存7种,即《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衫湿》、《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事》、《西华山陈搏高卧》与《黄粱梦》。又《刘阮误入桃源洞》存第四折残曲。或曰曾著南戏若干,并有辑本《东篱乐府》 1卷。

马致远约1250—1323?Ma Zhiyuan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名不详,字致远,号东篱,一说又字千里,大都(今北京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他曾追慕功名,但很快就对仕途感到绝望。晚年隐居江南。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著有杂剧15种,现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黄粱梦》等7种。他的杂剧以神仙道化剧为主,多是敷演全真教的故事。《汉宫秋》是马致远成就最突出的杂剧作品。它是现存最早的描写王昭君故事的杂剧。剧本不拘泥于史实,并且不同于前代同类作品慨叹红颜薄命的主题,突出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和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把帝王的爱情悲剧与民族矛盾结合起来,这在蒙古贵族统治下的民族矛盾尖锐的元代,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汉宫秋》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曲词哀婉曲折,而又苍凉幽邈,富有气势,素有豪放派的称号。
马致远的散曲亦负盛名,为元代之冠。有辑本《东篱乐府》,收小令104首,套数17套。他的散曲,吸收了诗、词以及民间歌曲的养分,“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王世贞《曲藻》)。其内容多为歌咏爱情,感叹人生和描写自然风光。〔天净沙〕《秋思》是其代表作,也是元散曲最优秀的佳作之一。作者通过对秋日傍晚的景物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生过客漂泊天涯的感受。王国维曾评价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史》)。

马致远1250?—1323?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名不详。字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 《黄粱梦》杂剧。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弔词,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元人称道士作神仙,他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作品除散曲外,著有杂剧十五种,现存《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黄粱梦》等七种。《汉宫秋》是其成就最突出的杂剧作品,也是现存最早的描写王昭君故事的杂剧。剧本不拘泥于史实,并且不同于前代同类作品慨叹红颜命薄的主题,突出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和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把帝王的爱情悲剧与民族矛盾结合起来,这在蒙古贵族统治下的民族矛盾尖锐的元代,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马致远的散曲亦负盛名,为元代之冠。有辑本 《东篱乐府》,收小令一百余首,套数十七套。他的散曲吸收了诗词及民间歌曲的养分,“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王世贞《曲藻》)。其内容多为歌咏爱情,感叹人生和描写自然风光。《秋思》是其代表作,也是元散曲最优秀的佳作之一。作者通过对秋日傍晚的景物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生过客漂泊天涯的感受。王国维曾评价说“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 《宋元戏曲史》)。

马致远1250左右—1321至1324Mazhiyuan

元代杂剧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早年也曾追求功名,未果。约于大德年间,出任江浙行省务官。在杭州时与散曲作家卢挚(疏斋)唱和。晚年过着隐居的生活。马致远一生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开坛阐教黄粱梦》、《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马致远又是著名的散曲作家,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小令104首,套数17。《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历史上咏唱这一题材的作品很多,马致远不拘泥于史实,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第一,剧本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改为匈奴强盛, 昭君出塞是为了汉室的江山而不得已和番的。第二,将画工毛延寿的身分改为中大夫,索贿未成,将昭君的画像献给单于,唆使匈奴攻汉,成为被谴责的对象。第三,昭君临行前眷恋祖国,留下汉家衣裳,在汉匈交界地投江而死。这样昭君故事被赋与一定的现实意义, 曲折地反映了元初的民族情绪。剧中借汉元帝之口斥责了那帮不能保家卫国的文臣武将:“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乾清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在描绘汉元帝对昭君的思念中, 渗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流露了沉郁的忧伤情绪。第四,折昭君离去,汉元帝听到雁阵悲鸣,更加黯然神伤。曲词典雅清丽,情调悲怆凄凉。《荐福碑》取材于宋惠洪的《冷斋夜话》,写书生张镐穷途落魄,寄居荐福寺,寺碑乃颜真卿手迹,本可拓印卖钱, 作为进京川资, 不料夜半暴雷击碎寺碑。剧本借此抒发了元代儒生的抑郁不平之气,也流露了穷通得失皆由天命的思想。《青衫泪》源于白居易的诗篇《琵琶行》,写诗人白居易和妓女裴兴奴的爱情故事。此剧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都是演述全真教度脱的故事。《陈抟高卧》赞扬隐士陈抟不受功名、美色的引诱,专心于修真养性,反映了作者隐身避世的思想。马致远在神仙道化剧中流露的思想,在当时文人中很有代表性,他对贤愚不辨的昏聩现象、是非不分的险恶世风感到极大的悲愤,甚至绝望,在隐居乐道中不断地寻找精神寄托。他的消极情绪十分明显,在悲凉之中回荡着难以遏制的激愤,这给他的作品带来一种豪放之气。他的艺术才能在元明时得到很高的评价,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对“关、马、郑、白”四家并提。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

元戏曲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又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早年热衷功名,未得志。曾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等参加贞元书会,被推为“曲状元”,并与上列三人合撰《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后,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退隐田园,过着寄情山水诗酒自娱的生活。所作杂剧15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及与人合作的《黄粱梦》七种,一说南戏《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也是他所作。
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明人何良俊《田友斋丛说》均称马致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齐名。其杂剧和散曲都有成就。剧作多以神仙道化为题材,反映失意文人对现实悲观失望而消极避世纵情山水的思想状态,也见出元代道教新派全真教的影响。其名作《汉宫秋》写王昭君故事,是在长期流传的“昭君出塞”故事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借王昭君、汉元帝的爱情故事,寄寓国家兴亡的感慨,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这一爱国者的形象,对后世戏曲影响很大。作品结构紧凑,描写细腻抒情,曲辞苍凉优美。其中第三折中〔梅花酒〕、〔收江南〕,第四折中〔蔓青菜〕、〔白鹤子〕、〔满庭芳〕等曲子,为历来曲家所称道。
马致远的散曲,在元代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感慨个人身世,写幽栖的生活、恬淡的情趣和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一些咏唱恋情和其他题材的作品,套曲〔双调夜行船〕 《秋思》人称“无一字不妥”,周德清誉之为“万中无一”。小令〔天净沙〕《秋思》意境深远,色彩浓郁,被赞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说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总的来说,其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音清新豪爽,意境真率醇厚,提高了曲的格调,扩大了散曲的表现领地,对散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散曲集《东篱乐府》,收其散曲120多首。

马致远

见“艺术”中的“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1后

元戏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杂剧文词豪放有力,内容贯穿着对现实的批判、但带有向往仙道的消极思想。代表作《汉宫秋》已被全译或节译为英、法、德、日等国文字。散曲成就也很高。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

元代戏曲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进取功名,又曾参加过“书会”,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为当时“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剧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今知所著杂剧15种,现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牌》6种,以及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种。多写神仙道化剧,表现失意文人因对现实悲观失望而不得不寄情山水的精神状态。《荐福牌》通过写儒生张镐在仕进途中的不幸遭遇,谴责了官场黑暗,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苦恼之情。《三醉岳阳楼》和《三度任风子》等属“神仙道化”剧,这类剧宣扬消极避世的思想,向往远离尘世的神仙世界。但他的杂剧以《汉宫秋》最有影响,借王昭君、汉元帝的爱情故事,揭露帝王的昏庸,痛斥乱臣贼子。剧中塑造的王昭君这一爱国者的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亦擅长散曲。他吸取了诗、词以及民间歌曲的养分,开辟了与诗、词不同的曲的真率醇厚的意境,提高了曲的格调。他的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清新豪爽。他的套曲《耍孩儿·借马》还打破了散曲言情咏景的程式,另辟一条叙事讽物的蹊径,对散曲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贡献。有散曲集《东篱乐府》。

马致远约1250—1321

元代杂剧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中年经历20年漂泊生涯,晚年过着隐居生活。所作杂剧有《汉宫秋》等15种,现存7种,均见《元曲选》。他反映在杂剧的伦理思想主要有:(一)颂扬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鞭笞奸臣弄权纳贿、叛国投敌和文臣武将的丑恶行径。在《汉宫秋》中,王昭君在匈奴大军压境的紧急关头,虽不愿与元帝断恩割爱,但“为国家大计”,毅然挺身而出,“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临行又留下汉家衣裳,在番汉交界处,举酒望南浇奠后纵身投江,表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而毛延寿则由弄权索贿发展到叛国投敌,最后处斩,受到应有的惩罚。(二)赞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品德,谴责诈图官爵、谋财害命等恶行。在《荐福碑》中富翁张浩为谋官灭口而假冒并毒害张镐,在《青衫泪》中,裴兴奴的母亲因贪财而破坏女儿爱情,把女儿卖给茶商刘一郎。最后,这些恶行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见义当为,不行邪径”的赵实、乐于助人的荐福寺长老都被加封,两心相依的白居易和裴兴奴终于共享荣光。(三)颂扬超脱现实、无欲无为、修道成仙的道教伦理思想。在《任风子》中马丹阳向任屠夫提出了十戒:“一戒酒色财气,二戒人我是非,三戒因缘好恶,四戒忧愁思虑,五戒口慈心毒,六戒吞腥啖肉,七戒常怀不足,八戒克己厚人,九戒马劣猿颠,十戒贪生怕死”,并指出这些为“万罪之缘,万恶之种”。从而从他终于摔子休妻,超脱一切;在钟离汉的点拨下,吕洞宾也“断酒”、“断财”、“断色”,忍气“无争”,行满功成。这种消极、遁世的思想,虽然是有害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对“如今人宜假不宜真,只敬衣衫不敬人”的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和消极反抗。

马致远?~?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与李时中等加入元贞书会,被推为“曲状元”。后出任江浙行省务官,寓居杭州。晚年辞官隐居。有杂剧15种,今存《汉宫秋》、《陈抟高卧》、《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6种,与人台撰《黄粱梦》1种,以及《误入桃园》残曲。散曲有套数17套、小令104首,后人辑为《东篱乐府》。其杂剧多以“神仙道化”为题材,表现了对仕途黑暗的不满及超凡出世的情绪。《汉宫秋》为其代表作,内容写汉元帝妃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金元、宋元之际的民族矛盾和当权者的内部之争,表现了兴亡之慨和故国之思。剧中长于以景衬情,描写缠绵往复,曲辞哀婉动人。其散曲大致可以分为叹世感怀、山水景物、闺情别怨三类。其中,前一类代表作是《双调·夜行船(秋思)》,全套以强烈的色彩和流畅的语言,表现了及时行乐的思想,豁达中夹杂着感伤,消极里流泻出愤慨。《越调·天净沙(秋思)》为山水景物类的代表作,寥寥数语,构成一幅浸透着其独特感受的秋景画图。另 《般涉调·耍孩儿(借马)》刻画爱马如命的吝啬者,《般涉调·哨遍(张玉岩草书)》塑造豪放浪漫的草书大师形象,都别具一格。他对散曲题材的拓宽与意境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作品风格豪放而又清逸,语言清俊精淳,颇受后世文人推重。

马致远

元代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元曲四大家之一。生年约在1250左右,卒年在1321~1324年之间。早年求取功名未如愿,在大都生活20余年。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以后曾做过江浙行省务官。50岁左右退隐。著有杂剧15种,以《汉宫秋》最负盛名。现存《汉宫秋》、《岳阳楼》、《青衫泪》和与人合作的《黄粱梦》等7部,《误入桃园》1曲,据《传奇品》中说:南戏《牧羊记》也属马作。此外,作有散曲120多首,《东篱乐府》中存有小令104首,套曲17套,残缺套曲5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