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僧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高僧传书名。一作《梁高僧传》。南朝梁释慧皎撰。14卷。慧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住嘉祥寺。学通内外,博训经律,春夏弘法,秋冬著述。是著名的佛教史学家。因各种僧史叙载殊异,故撰是书。书成于梁天监十八年(519)。本编13卷,目1卷。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10类。载东汉末至梁初中外僧人257人,附见200余人。各篇末均附议论。此书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记西域僧人至内地传讲译经、内地僧人西行求法诸事,含有中西交通史资料。是书今存,有藏本。亦收入《海山仙馆丛书》。 高僧传中国佛教史书。亦称《梁高僧传》。简称《梁传》、《皎传》。十四卷。南朝梁释慧皎撰。慧皎(497—554),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家后博通内外典籍,对佛教经、律深有研究。常住会稽嘉祥寺,春夏讲经弘法,秋冬从事著述。晚年为避兵乱,迁居湓城(今江西九江),仍不废讲说。所著十卷《涅槃经义疏》和三卷《梵网经疏》均早佚。现存《高僧传》,此书也是最著名的著作。 高僧传亦称《梁高僧传》。(南朝·梁)释慧皎编著。13卷,附录1卷(序及总目录)。分译经、义解等10门。所载僧人从东汉末到梁初共257人,附见者200余人。此后,唐道宣著《续高僧传》、宋赞宁著《宋高僧传》、明如惺著《大明高僧传》,体例大致都依梁传,合称“四朝高僧传”。单刻有海山仙馆本、金陵刻经处本。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佛教史书。南朝梁慧皎著。十四卷。分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遗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10科,著录汉、魏、吴、晋、北魏、后秦、宋、齐、梁9个朝代正传257人,附见274人。是研究自东汉到梁天监末年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后唐道宣著《续高僧传》(又名《唐高僧传》),宋赞宁著《宋高僧传》,明如惺著《大明高僧传》,大致均依此书类传体例。 高僧传十四卷。梁代释慧皎(497—554)撰。慧皎,俗姓氏不详,会稽上虞 (今浙江省上虞县) 人。他博通内外学。对佛教经律尤有研究。住会稽嘉祥寺(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每当春夏则讲说弘法,秋冬则专心著述。他还曾住过宏普寺,有丰富的藏书,当时有的藏书家在梁元帝萧绎任江州刺史时,曾到慧皎处“搜聚篇翰”。他对宝唱的《名僧传》感到不足,认为“自前代所撰,名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高僧传》序录)。他最大贡献是综合前人有关高僧的传记,创造性地加以分类和编辑,编成《高僧传》,所收僧人比《名僧传》更为严谨。《高僧传》一书,在体例上分译经(三卷)、义解 (五卷)、神异 (二卷)、习禅和明律 (共一卷)、忘身和诵经(共一卷)、兴福和经师及唱导(共一卷)、序录(一卷)十科。为总传体佛书。在内容上,记录了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到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魏、吴、晋、宋、齐、北魏、姚秦九个朝代中的高僧事迹。正传列有二百五十七人,附见有二百七十四人。前八科都有论有赞,末两科纂辑在后,有论无赞。有论中概括了前序和后议,阐明一科的主旨和源流,对突出的人物给予评价;同时也表达作者的看法,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佛教发展的情况。序录中有序言和全部目录,末附有学者王曼颖与作者的书札及作者的答书。慧皎写作态度一丝不苟,“尝以暇日遇览群作,辄搜检杂录数十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次故老,广访贤达,校其有无,取其同异”《序录》。所引用之书不下数百种,上千卷之多。所写人物栩栩如生。各具特点。表现出后汉至梁初佛教的风貌和思想的演变及佛教对社会的影响。《高僧传》是中国佛教书籍丛林中的一部要籍。它的优点很多,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佛教本身。概括起来主要优点是:第一,首创“高僧”名,亦开《高僧传》。把他认为的品德高尚,学识优长的僧人,一一载入此书。这就避免了过去僧传的缺欠,即:有的偏叙一类,所涉不广;有的仅举一方,记录不全;有的记事缺略,繁简不一;有的只录名僧,高蹈之士多有遗削。也避免了虽有名而无真才实学,虽有真才实学但每每因不随俗俯仰而世无名所造成的失实情况。其所提“高僧”作为僧人是否入选传记的标准尺度,为后来僧传作者所效仿。由高僧而传述出的遗弃名利“高隐者”的形象,尤在佛教界影响既深且远。第二,众僧合传,十科分法,为后来总传体例的僧传编写树立了典范。第三、传中所记中印文化交流,中亚的历史地理情况,提供了中西交通史上的宝贵资料。有关南北朝历史,也可互相参证,补正史之不足。第四,本传文字典雅流畅,在六朝作品中也属上乘,受到学界广泛好评。王曼颖在致慧皎书中说此书堪称“不刊之笔。属辞比事,不文不质”。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卷十一中说:此书“为时所轨”。道宣在《续高僧传·慧皎传》中说:“文义明约,即世崇重”。第五,此传不仅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研究中国哲学、历史,文学史方面,也有重要参考价值。缺点主要是有以下二点,一是、传中个别地方不够精确,如鸠摩罗什的卒年就是一例。二是有关各家学说,虽提到,但失之太略,没有把内容或论点扼要记录下来。至于北朝及梁代入传僧人不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客观条件所致。南北分裂故北朝资料难于掌握。梁代虽佛教发达,但本书传时间截止天监十八年,又有生存者不录的原则,加之,梁代真正潜修的高僧并不多。现常见版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高僧传合集》,合集收载了《高僧传》全文。另有十卷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