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usury以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获取高额利息的一种剥削方式。是奴隶制、封建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信用的基本形式。 沿革 在原始公社解体、奴隶制形成的初期已开始有高利贷活动。公元前23世纪, 两河流域阿卡法国王纪念碑铭文记载, 当时已有债务奴隶。公元前22世纪,吴尔王朝在王室、寺院的泥板上写的档案中, 有许多高利贷契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专有保护高利贷的条文, 规定贷谷利率为1/3,贷银为1/5,无力还债以其他动产为抵押。中国唐代官府设置的“公廨本钱”, 年利率7%。在中世纪的欧洲, 高利贷活动更加普遍和猖獗。有些国家虽有限制利率的立法, 但收效甚微。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 高利贷已为现代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业所取代。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农村, 高利贷仍很盛行。如印度农民负债,1911年为30亿卢比,1929年为90亿卢比, 1940年达140亿卢比,利率一般达30~300%。70年代的印度尼西亚的农村,还有现金、实物、青苗三种形式的高利贷,现金借贷月利率7~100%。在中国, 20世纪20年代, 湖南农村借贷月利率10%是普遍现象。1933年22个省调查统计,农家借钱的占56%, 借粮的占48%,“三分息”(年利率36%)是最低的, 许多是“对本利” (年利率100%), 年利率200%的也不罕见。 经营形式 高利贷有独资专业经营者,也有商人、地主、贵族、官吏、寺庙兼营者。在中国, 往往是商人、地主、高利贷者三位一体, 或是商人、地主、官僚、高利贷者四位一体, 还有官府经营的高利贷。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土地抵押银行、农业银行、合作金库、信用社等往往是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放高利贷的工具。独资个体经营的高利贷者一般没有固定的活动组织形式, 但也有独资经营的当铺、质库、钱庄、商号等高利贷组织。高利贷的利率, 在各国、各地区以及各个不同时期都不相同, 有时悬殊很大。 性质和特点 商品交换和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一定发展是高利贷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高利贷资本的发展是和商业资本、货币经营资本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高利贷资本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它的动机和目的是货币增殖,获取高额利息。它本身是资本的一个产生过程,从一定数量的货币出发,通过放款,获取利息,并转化为资本,即转化为一种手段,依靠这种手段去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不同,它不需要像商业资本那样借助商品交换过程的中介作用去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而是以一定数量的货币直接转化为更多的货币。马克思说,它的“资本自行再生产的特性,即自行增殖的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却纯粹表现为一种神秘的性质”。但它同资本主义借贷资本性质也不同,它们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高利贷资本是通过各种途径积累起来的货币,放贷的主要对象是一部分贵族、奴隶主、地主和广大小生产者(主要是农民)。它依附于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奴隶主、地主阶级共同剥削奴隶、农奴和农民, 占有他们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资本主义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虽然和高利贷资本一样是货币一更多的货币,但资本主义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游离出来的独立部分,是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放贷的主要对象是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从它的平均利润中提取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支付借贷资本家。借贷资本从属于职能资本,为职能资本服务。它的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借贷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组成资产阶级一方,共同剥削由雇佣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组成的无产阶级的阶级关系。 作用 高利贷,一方面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它促进货币资本的积累和雇佣劳动后备军的形成,促使资本主义的产生。另一方面,它的非生产性、保守性、寄生性又阻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高利贷资本既破坏封建所有制,使地主遭到破产,又使小生产者遭到毁灭,造成大量货币资本的形成和集中。高利贷资本不改变小生产者的生产方式,而是像寄生虫一样紧紧地吸在它身上,使它陷于困境,精疲力竭。高利贷资本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使生产力萎缩,迫使再生产在每况愈下的条件下进行。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他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高利贷表现为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手段。 高利贷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榨取高利的剥削活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高利贷。在旧中国,官僚买办阶级、地主、富农和一部分工商业者都兼放高利贷。形式不一,如“印子钱”、“驴打滚”、“典当”、“放青苗”等。 高利贷dear money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以获取高利的剥削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信用形式。它反映了高利贷者剥削奴隶、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的经济关系。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利贷对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起过促进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改变旧的生产方式,而是使生产力日益萎缩,使劳动者的处境更加贫困和痛苦。在封建社会末期,高利贷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提供了大量货币资本和雇佣劳动后备军,成为促进产业资本形成的有力杠杆。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现代信用已占主要地位,但高利贷并未完全消失。在旧中国,地主、富农、官僚买办阶级和部分工商业者都兼营高利贷,形式复杂多样,如印子钱、驴打滚、放青苗、典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