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19 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自号青丘子。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洪武年间,应召入朝,预修《明史》,授翰林编修。史成,辞官还乡,因涉苏州太守魏观一案,被腰斩。才华富艳,有诗2000多首,被推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诗众体兼备,清新超拔,才华横溢,风格爽健,近于盛唐。著有《高太史大全集》、《青丘诗集注》。今人有点校排印本 《高青丘集》。 高启1336—1374Gao Qi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于吴淞青丘。他博学工诗,与杨基、张羽、徐贲号称“吴中四杰”。洪武初,为翰林院国史编修,修撰《元史》。后授户部右侍郎,不就,退隐青丘。尝赋诗有所讽刺,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案件将他腰斩于南京,终年仅39岁。 高启1336—1374Gaoqi字季迪, 号青邱子,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有才名,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时人比为初唐四杰,而高启为之冠。元末隐居青邱。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擢户部右侍郎,不就,退隐青邱。朱元璋因为其不肯合作,借苏州刺使魏观案件将其腰斩于南京。著有《高太史大全集》。高启诗文皆工, 尤长于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高启的诗说: “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这个评论褒贬切实,符合高启诗歌的实际。高启的诗歌众体兼长,抒情写景之类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最能表现他的个性特点和艺术才华。这些诗雄健明丽,清新俊逸,如“碧水芙蕖, 不假雕饰”, 在明代诗歌中具有突出的成就。 高启1336—1374明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洪武初,应诏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并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不受。后被太祖借故腰斩。年轻时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多描写农家生活的乐府诗,真切自然。个人抒怀及纪游之作,颇爽朗清逸。有《高太史大全集》二十五卷。 高启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元末张士诚据吴,启依外家,居吴淞江之青丘,因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复命教授诸王。洪武三年秋,擢升户部右侍郎,以“年少不敢当重任”固辞。启尝赋诗,有所讽刺,触忤明太祖。乞归后,教书自给。知府魏观,因改修府治而获罪。明太祖见启曾为作《上梁文》,文中有“龙蟠虎踞”之语,因借故腰斩,时年仅39岁。启诗众体兼长,虽壮年身死,未能自成一体,但才华横溢,清新超拔,是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启文亦可观,简洁畅达,得力于史家笔法,非当时“台阁体”文人所能比拟。文存《凫藻集》。苏伯衡(约1360年前后在世)字平仲,金华(今属浙江)人。元末贡于乡。明太祖辟礼贤馆,伯衡亦被延致。后任国子学录,升学正。授翰林编修,辞不受。洪武十年(1377),学士宋濂致仕,荐伯衡代,又以疾辞。后为处州教授,得罪,下狱死。伯衡博洽古籍,为文颇有名声,散文创作活泼流畅,多尚辞藻。有《苏平仲文集》。 高启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明洪武二年,应召修《元史》,书成,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升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回乡教书。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有《青丘高季迪先生诗文集》。博学工诗,为“吴中四杰”之一。诗多描写农家生活,亦歌颂国家统一,风格豪放清逸,笔调沉雄悲壮,兼备众体,尤以歌行为出色,《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为其名作。亦能散文及词,散文峻洁雄健,长于叙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