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高适约702—765

唐诗人。字达夫,称郡望为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南)人。多年寓居梁宋(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开元间,曾游蓟门、燕赵,到过长安、东平。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中有道科,授封丘县尉。天宝十一载,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居陇右数年。天宝十四载冬,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后历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剌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任刑部侍郞,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次年病逝,赠礼部尚书,谥曰忠。今存诗约250首,写到陇右的就有20余首。其最高成就在边塞诗,富有社会内容,悲壮浑厚、感情深切。现存《高常侍集》有多种版本。今人注本有刘开杨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和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注》。两《唐书》有传。事迹又见《唐才子传》。傅璇琮有《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今人周勋初有《高适年谱》,肖涤非、佘正松有《高适》 (收入《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2卷)。

063 高适702?—765

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八年 (749)进士,任封丘尉。后辞职客游河西,入陇右、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先后任淮南节度使,彭、蜀二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终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并有较强的现实性。或写个人早年的坎坷遭遇,或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或反映人民的疾苦。最著名的是边塞诗,写边塞风貌,抒征人思妇之情,描绘战斗场面,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等,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艺术上在音节浏亮,语言整饬之中,贯注着雄直奔放和激昂慷慨的精神。诸体之中,尤擅七言歌行,如著名的《燕歌行》即波澜浩瀚,声情顿挫,给人以深深的艺术感染力。今人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和《高适集校注》。

高适706?—765Gao Shi

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人(今河北景县),少家贫,客于梁、宋。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遇,后漫游各地,过着“混迹渔樵”的生活,曾与李白、杜甫同游齐赵等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年近50岁,才由人推荐任封丘尉,两年后,又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长官”而辞官,客游河西,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僚。安史乱后,曾历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现实性很强,其中,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他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他曾几次到边远地区,对边疆生活体验深刻,写出了《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等杰出的边塞诗,歌颂守边将士报国立功的豪情,反映从军生活的艰苦和战士们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深沉的忧国爱民之情。其中最著名的是《燕歌行》。它把荒凉绝漠的边塞风光和激烈残酷的战争气氛融和在一起,情调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联,暴露了军中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传为名句。高适还创作了很多反映民生疾苦、讽时伤乱的诗,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东平路中遇大水》,反映了一位正直的文人对时局的忧虑、对民生的关怀。他的咏怀诗数量最多,象《封丘作》、《别韦参军》、《效古赠崔二》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而象《别董大》、《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寄意真挚,感情深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盛名,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尤擅写七古。歌行长篇,波澜壮阔,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气息。七律和七绝也时有佳篇。原有集20卷,已佚,宋人辑有《高常侍集》。

高适?—765

唐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少落拓,不治生事。后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位。客游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安禄山反,佐哥舒翰守潼关,转滥察御史。及翰败,奏请竭尽禁藏召募死士抗敌。玄宗不纳。永王璘反,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令与江东韦陡、淮西来瑱共讨之。军将渡江而永王败。宦官李辅国恶其敢言,左迁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上书奏罢东川、西川二节度,复为剑南节度,以减百姓劳敝。肃宗不纳。后梓州(今四川三台)副使段子璋反,率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讨斩之。朝廷以光远兵不戢,以其代光远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寇陇右,率军出其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松、维等州为吐蕃所陷。召还,以严武代之。任刑部侍郎,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他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年五十始为诗,有文集二十卷。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高适702—765Gaoshi

唐代著名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少孤贫,有过长期的游历生活。后得人推荐,中“有道科”,出任封丘尉。后弃官,任哥舒翰记室参军。此后历任侍御史、淮南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进封渤海侯,世称高常侍。高适半生的流浪生活,使他有较多机会接近下层劳动人民,所以他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同情百姓疾苦的诗,如《封丘作》等。但最能体现其成就与风格的,则是他的边塞诗。《燕歌行》、《塞下曲》等均为名作。他的诗热情歌颂了将士们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写出了军旅生活的艰苦,征人思妇之离别悲伤。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则深刻地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揭示了军中将士的矛盾,对战士们寄以深切的同情。高适的诗,体兼古今,而尤长于七古。其诗感情深挚,意气俊爽,动人心魄。其笔力深厚,语言豪壮,形成高迈粗犷、苍凉悲壮的基本风格,殷璠《河岳英灵集》说他的诗“多胸臆语,兼有骨气,故朝野通赏其文”。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在当时即广为传布,对后世亦颇有影响。有 《高常侍集》传世。

高适约702~765

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梁宋一带,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才由人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天宝十二年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摹中掌书记。此后历任侍御史、谏议大夫、淮南、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职,人称 “高常侍”。
高适诗歌存200余首,分两类: (1)感怀咏史诗,在咏叹历史遗迹或赠别送友的诗中表达个人的理想、慨叹命运的不公,如 《宋中十首》、《别韦参军》、《蓟中作》等,具有慷慨豪放傲岸自负的气概。(2)边塞诗。这是最能代表他特色的诗歌,使之成为盛唐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与岑参齐名,并称 “高岑”。他的边塞诗中描绘了边地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歌颂了战士们舍身卫国的精神,也批判了边庭将领的骄奢无能。这些诗感情真挚,语言质朴,风格雄浑悲壮。与王昌龄的以戍卒口吻抒情和岑参的细致描绘边地风光、战斗生活不同,高适更多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宏观分析边防问题,表达感情,具有理性色彩。代表作有《燕歌行》、《塞下听吹笛》、《塞下曲》等。前者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以致久战不归、两地相思,军中苦乐悬殊和环境荒凉等各个方面反映征战生活,格调时而雄迈高亢,时而幽怨缠绵,各种不同的情感、矛盾错综交织,苍凉悲壮,给人沉重的忧伤之感。后者包涵怀乡思妇的内容,但更多表现边卒保卫边疆、建功立业的精神和气概。
高适一些小诗如《别董大》、《八日寄杜二拾遗》等也写得情真意浓,颇具特色。
高适的诗多是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最佳,对后来歌行体的发展有良好影响。著有《高常侍集》十卷。

高适约702—765

唐诗人。字达夫,早年居住于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生活贫寒潦倒。天宝八载中举,授封丘尉。后客游河西,任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历任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是重要的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雄厚浑朴,激昂慷慨。《燕歌行》为其代表作。原有集二十卷,已佚,宋人辑有《高常侍集》。

高适约702—765

唐代诗人。字达夫,久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早年家境贫寒,潦倒失意,年近50才由人推荐中“有道科”,任封丘尉。不久,弃官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为掌书记。安史乱起,拜侍御史,迁谏议大夫。后历官淮南、西川节度使,后被招回京,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的诗与岑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并称“高岑”。他的诗中虽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但以描写边塞风光及戍边将士生活的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气势豪健,风格雄浑。代表作《燕歌行》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歌颂了战士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豪放悲壮,感人至深。另有作品如《封丘作》、《蓟门五首》、《别董大》等,或反映人民的疾苦、或叙写朋友的情谊,情真意浓,格调高逸。原有文集20卷,已散佚,今有《四库全书》收影宋钞本《高常侍集》10卷,其中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等。中华书局1981年版今人编注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较为完备。

高适7021——765

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性拓落,以建功立业自期,好游侠,与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宝八载(749),经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任封丘尉,不久弃职。后为哥舒翰幕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高适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其文、赋流传甚少,但具意志沉雄、风骨高骞的风格,有《高常侍集》。

高适706~765

唐代诗人。宇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开元初, 游长安,求仕不遇。后游燕、赵,梁、宋。天宝初,任封丘尉。寻辞官赴河西,被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召为幕下,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后,历任侍御史,谏议大夫,淮南、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原有集20卷,已散佚。宋人辑有《高常诗集》。令存诗240余首。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其诗以五古和七言歌行见长,边塞诗最为精彩。《燕歌行》为其代表作。它既歌颂了战士的忘死报国,又揭露了将领的淫乐误国: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全诗感情跌宕起伏,格调慷慨悲壮。其赠别诗《别韦参军》、《别董大》亦为感人之作。诗作风格雄厚浑朴,对边塞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适

盛唐诗人。远祖渤海(今河北景县)人。约生于702年,卒于765年。他的诗情感真挚,笔力浑厚,“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体裁多样,古诗、律诗、绝句等均有佳作,尤以古体见长。七言歌行《燕歌行》等为其代表作。《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全唐诗外编》补8首。今有《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

高适?—765

唐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渤海人。少家贫,不事生业。客于梁、宋,以求乞取给。天宝中,士大夫均以诗歌于进。适年过50,始留意于诗,一学即工,以气质自高。当过汴州,与李白、杜甫结交。宋州刺史张九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非其所好,去位游河右。歌舒翰见而异之,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适著有文集20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26人诗,为《中兴闲气集》2卷,传于世。唐天宝三年(744年),高适与李白、杜甫同到山东拜访北海太守李邕。并留有《东平路中大水》等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