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魏孝文帝改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弘)在位期间(471—499)实行的政治改革。北魏统一北部中国后,长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心,遥控中原。占据统治地位的鲜卑贵族仍保持落后习俗。他们把持地方政权,强占土地人口,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奴役和压榨。孝文帝亲政前后,曾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和他本人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其中包括:颁行俸禄制,禁止官吏自行向农民征税,统一财政收支;颁行均田制,规定封建国家向一般农民授田的土地耕种还授制度。次年,颁行三长制和租调制,规定了人民的租调标准,并责成邻、里、党三级组织按制度征发兵徭赋税,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等需要;下令禁革鲜卑人的祖裸之俗。太和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洛阳,不久令王肃参照汉晋制度改革官制。同年并下令废除鲜卑族服装,改服宽衣大袖的汉装。十九年下令统一全国语言,“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同年又颁布五铢钱,统一货币。二十年下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单姓,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大夫通婚。这些改革措施虽有一定的局限,但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鲜卑族汉化封建化的过程。对于巩固中国北方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加速民族融合,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魏孝文帝改革北魏中期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规模改革。北魏于太延五年(439年)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120多年的分裂局面。但是,由于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拓跋部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较落后,其统治便带有浓厚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色彩。北魏前期,经济上实行九品混通制,人民负担着沉重的赋税徭役;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形成大大小小的政治割据势力; 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在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一切,都威胁着北魏政权的稳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