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鲁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2 鲁迅早期哲学受尼采影响颇深,强调 “精神”“意志”力量。他认为几千年封建桎梏下“个人之性,剥夺无余。”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他弃医从文,以文艺为武器改造国民精神。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他还接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是否不可公于众,公之则果不成……惟超人出,世乃太平。”早期鲁迅还受19世纪自然科学新成果影响,形成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发展“自卑而高,日进无既。”在历史观方面,强调“必与时代之进而俱升。”反对“蔑古”和“复古”。后来则用唯物史观阐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提出“世界都是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又提出“无产者的革命,乃是为了自己的解放和消灭阶级”。 062 鲁迅1881—1936文学家、翻译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3年所译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由日本进化书社出版。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共同翻译出版了《域外小说集》。这3本译著为鲁迅翻译初期 (1902—1919)代表作。“五四”时期至1927年为翻译中期。此间鲁迅翻译了日本、俄国以及东欧、北欧的许多作品。代表作有日本厨川白村的 《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1927年至1936年是翻译后期,这是鲁迅翻译的巅峰期。具代表性的译著有日本鹤见祐辅《思想·山水·人物》、苏联法捷耶夫《毁灭》、雅各武莱夫《十月》和卢那卡尔斯基《艺术论》、高尔基《俄罗斯的童话》、果戈理《死魂灵》。而其中《死魂灵》是鲁迅翻译的最后同时也是最高的成就。鲁迅前两个时期的译品多系反映劳苦民众的呻吟、困穷及挣扎。最后时期的译作则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民对罪恶势力的奋争与战斗。鲁迅译介了俄国和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共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00余种作品(其中俄国和苏联的作品占半数以上),印成33个单行本,计250万字以上,约占 《鲁迅全集》总字数的一半。193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共20卷,包括译文 (197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发行);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全集》共10卷,另有《鲁迅译文集》10卷,先后发行。鲁迅还组织“未名社”、“朝花社”,创办《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刊物,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现代文艺丛书》、《文艺连丛》等,译介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培养了不少新生的翻译力量。1930年出资编印曹靖华翻译的绥拉菲摩维支的名著《铁流》。主要译著尚有: 日本武者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森鸥外《沉默》和《游戏》,俄国阿尔志跋绥夫《工人绥惠略夫》、契诃夫《黯淡的烟霭里》和《医生》、爱罗先珂《桃色的云》,匈牙利裴多非《山陀尔的诗》,荷兰蔼覃《小约翰》,班台莱耶夫《表》等。鲁迅曾针对“胡译”、“乱译”,沿用赵景深的“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主张,提出“宁信而不顺”的观点。鲁迅虽偏重、强调直译,但并不完全放弃意译,虽“容忍 ‘不顺’”,并不故意保持不顺。鲁迅的所谓“不顺”,即装异样的句法——输入新的表现方法。鲁迅还主张重译。鲁迅主要译学论著有:《“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关于翻译的通信》,《为翻译辩护》,《关于翻译》,《论重译》,《再论重译》,《非有复译不可》,《“题未定”草》等。 139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早期持自然人性论伦理思想观,主张自爱和博爱,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相结合,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和资产阶级纵欲主义,视道德为培养“理想的人性”的工具,主张建立普遍道德。1927年以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讲求阶级道德。他抨击封建道德,揭露封建社会吃人本质,发出打倒吃人礼教的呼声。反对男尊女卑,强调男女应平等,都有相同的权利义务。认为节烈是戕害妇女的“畸形道德”,“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坟·我之节烈观》)。对孝也进行了尖锐批判,认为孝是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的表现,指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多妻主义的护符。认为孔孟之道和理学是亡国害民之道,“我总不相信国粹家道德家之类的痛苦流涕是真心”(《华盖集续编》)。他批判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赞扬劳动人民、进步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的道德品质。他主张的道德内容主要是:反对糊涂主义,爱憎分明;反对奴性,提倡硬骨头精神,认为驯良之类决非美德,强调“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华盖集》),敢横眉冷对千夫指;反对中庸,主张有韧性的战斗精神;反对虚伪欺骗,提倡实事求是,批判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反对幻想和空谈,指出唱高调就是官僚主义;批评利己主义,主张俯首甘为孺子牛,认为“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两地书》)。他还提倡研究职业道德。 190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中国新文学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小家道中落。1898年赴南京求学,开始接受西方科学和进化论思想。1902年赴日留学,补习日语,学习医学;后弃医从文,译介外国文学,撰写论文。1909年回杭州绍兴等地执教。后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至北京,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大等校兼课。191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同年5月发表反封建主题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后参与同“学衡派”、“甲寅派”、“现代评论派”的论争;支持出版《语丝》,主编《莽原》,支持过北京女师大爱国青年的正义斗争。1926年8月赴厦门大学任教,次年初又去中山大学执教。此前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四·一 二”反革命政变后,他的思想开始发生深刻变化。1927年10月起定居上海,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革命文艺运动。他阅读马列文艺论著,参加领导“左联”,参加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勇敢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主编和编辑过《奔流》、《朝花周刊》、《前哨》等刊物,并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进行过斗争。上海十年除创作小说集《故事新编》外,主要精力是杂文创作,出版了 《而已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1938年出版过《鲁迅全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和上海都建立起鲁迅博物馆和鲁迅纪念馆,作品先后译介到50多个国家,被称为世界大文豪之一。 鲁迅1881—1936Lu Xun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春,鲁迅留学日本,初入东京弘文学院,后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他曾立志学医,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后又痛感改变国民精神比医学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留日七年,鲁迅广泛涉猎外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开始形成早期的社会思想和文艺思想,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并且确定了用文学作为自己为祖国独立自由、为人民思想解放而抗争的武器。在此时期内,他曾以《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著名论文,支持孙中山等革命派对保皇派的论战。 鲁迅1881—1936Lu Xun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织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就读于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1902年赴日本留学,曾在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后,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化学和生理学教员、山阴初级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后出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工作。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5期上,发表了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一《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以后,又陆续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自从1920年起,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改为女师大)、世界语专门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等8所大、中学校兼课。任讲师、教授、教员。1926年8月离开北京到达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学院研究教授。1927年1月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10月起定居上海。在教育思想方面,他认为教育应当培养改造社会的一代新人,“敢于直面惨谈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猛士。对儿童教育,亦提出许多深刻的见解,如必须理解儿童,不能把儿童视为缩小的成人,而应当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930年,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英勇旗手。1936年10月病逝于上海。作品编为《鲁迅全集》,共16卷。 鲁迅1881—1936Luxun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光绪七年八月初三)生于绍兴。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改入矿务铁路学堂。读《天演论》等著作,接受进化论思想。1902年官费留学日本,初在仙台学医,后到东京从事文艺工作,志在唤醒国人。1905—1907年站在孙中山革命派一边,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进行思想启蒙。1908年参加光复会。1909年回国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执教,编成《古小说钩沉》、《会稽郡故书杂记》。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并在北大、女师大任教。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最前列。1921年发表《阿Q正传》,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192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同时创作大量杂文,形成尖锐、深刻、泼辣的战斗文风。先后参加“语丝”社,发起领导莽原社、未名社,主编《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关心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国外进步文艺作品,介绍国外著名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1926年为避北洋军阀迫害,去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抵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0月红军长征胜利,他拍电祝贺。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鲁迅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巨大贡献。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解放后出版《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 《鲁迅书信集》,1981年出版新的《鲁迅全集》(十六卷)。 鲁迅1881—1936Luxun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年春到日本留学,先学医,后弃医从文并参加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1909年回国,任教于杭州、绍兴。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自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运动前列,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26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又到广州中山大学教书。1927年8月到达上海,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30年起,先后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最英勇的战士。1936年10月19日逝世于上海。其著作编有《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鲁迅书信集》和《鲁迅日记》。 鲁迅1881—1936Luxun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姓周, 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次年又考入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赴日本留学,经常参加反清的集会, 开始考虑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发表改写小说 《斯巴达之魂》等。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医学救国。1906年弃医从文, 重返东京,参加光复会,发表 《文化至偏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1909年回国, 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 1912年到北京, 在教育部任科长、佥事等职务。此后投身于 “五四”新文化运动,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杂文。1920—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组织并参加文学社团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1926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2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1927年10月到上海,开始了后十年的光辉战斗生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是发起人之一,发表《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1936年10月病逝,毛泽东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回忆散文1部。小说集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的15篇小说, 其中有《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等,主要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旧中国社会的现状,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城市平民、人力车夫、被压迫农民等形象, 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彷惶》 收入1924—1925年间的11篇作品, 其中有 《祝福》、《伤逝》、《离婚》等, 集中地描写了知识分子的痛苦与挣扎, 反映了他们个人奋斗的破产, 从而说明不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造和解放不可能有个性的解放。《故事新编》收入1927—1935年间的7篇历史小说。鲁迅小说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运用画龙点睛和白描的手法加以刻画,语言精炼, 简短传神, 显示出一种冷隽而深切的风格特征。鲁迅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以及《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杂文一是数量多;二是内容丰富,紧密配合现实斗争;三是思想深刻,焕发出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在艺术上诗与政论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水乳交融。语言简练生动,是“投枪”和 “匕首”。散文诗集《野草》收入1924—1926年间的23篇, 反映作者追求新的革命道路但未能找到时的内心矛盾和孤独, 象征手法或感情浓郁是其艺术特点。回忆散文集 《朝花夕拾》收入1926年的8篇,是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片断回忆,刻画了一些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如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此外,鲁迅还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以及一大部分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译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20卷,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编 《鲁迅全集》 出版。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6岁时进私塾读书,一直到17岁。1898年,鲁迅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次年又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读书。这期间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学习医学,并积极参加反清爱国运动,后因深感激发民众的觉悟、改变落后民族的国民精神,远比医治他们肉体的疾病更为重要,便从此弃医从文,并加入革命团体“光复会”。1909年,鲁迅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以教书为生。1912年,在蔡元培的邀请下,鲁迅曾先后在南京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担任部员和佥事等职。从1918年起,鲁迅积极参加文化革命活动,参加了 《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5月,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同时开始写作杂文。1920年,鲁迅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1年,发表了著名的小说《阿Q正传》,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23年,鲁迅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短小说集《呐喊》。1926年,又出版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彷徨》。这两部短篇小说集中,共收入了25篇小说,其内容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而遭北洋政府的通缉,被迫离开北京,来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教书。1927年,“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以后,鲁迅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残酷的阶级斗争面前,放弃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主张,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年,鲁迅从广州来到上海定居,并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活动。从1930年起,鲁迅积极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与“左联”的进步作家一起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 “围剿”。同时,鲁迅还积极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帝反战同盟的活动,以及各种革命活动直到病逝。鲁迅是一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战士,他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鲁迅的主要代表作品有: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短篇小说集 《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等等。鲁迅的著作已被翻译成为英、日、俄、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现有1938年版、1958年版、1981年版的 《鲁迅全集》行世。 鲁迅现代思想家、文学家。早年曾受西方科学思潮及进化论影响,主张唯物主义的进化论;又受德国哲学家尼采,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思想影响,主张实行国民性的全面改造。悲于当时国家的落后,国民的愚昧,理性上主张极端的反传统主义,情感上又眷恋传统文化。后抛弃进化论,转向阶级论,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生活,承认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经济的活动是社会的基础。参见“文学”中的“鲁迅”。 鲁迅主张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真善美的统一,认为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提出“典型论”的思想,认为艺术典型应是代表性与个别性的统一。艺术美经过典型化,可以高于现实美。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参见“文学”中的“鲁迅”。 鲁迅中国现代文化革命的主将。前期倡导革命民主主义的伦理思想,后期宣传共产主义的伦理思想;相应地,在人性论上由自然人性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在道德论上从“普遍道德”论转变到阶级道德论。揭露批判封建旧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建法西斯主义道德;论述革命战士应有的品德,并身体力行,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革命战士的道德典范。参见“文学”中的“鲁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取名树人,鲁迅为其笔名。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并开始文学活动。五四运动前后,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运动,参加改组后的《新青年》编辑工作,进行新文学创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23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至1926年夏,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于此期间,出版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及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1925年前后,参与组织、创办了《语丝》、《莽原》、《未名》等文学刊物。1926年8月任教于厦门大学,次年1月至10月,转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领导人之一。积极参加无产阶级文艺活动,主编《萌芽》月刊(后为左联机关刊物),培养文艺新人,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1935年出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左联”解散后,参加领导了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10月病逝于上海。主要作品有上述小说集3部,其中《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作,《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史中的不朽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其杂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他的倡导,使杂文成为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学样式。此外还有大量的论著、译著及诗作、书信选问世。参见“伦理”、“美学”中的“鲁迅”。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原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最后改为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学生时代读了一些西欧的近代科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译著,从中接受了进化论的启蒙。1902年1月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1904年9月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他跟从章太炎,进行反帝反清活动,并参加了光复会。发表了《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人的历史》等文章,介绍科学知识并分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特点。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任教。1912年应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科长、佥事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开始,便全力投入,并成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接着又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和《阿Q正传》等小说,结集成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同时撰写了许多杂文,抨击旧道德礼教。1920年8月起,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课,编有《中国小说史略》等书。1924年后,在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的情况下,彷徨、苦闷,且继续战斗、创作。有短篇小说《祝福》、《伤逝》等,结集成第二本小说集《彷徨》,还有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参加了语丝社,组织和领导了莽原社、未名社,支持了《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编辑了《莽原》周刊等。继续领导新文化运动,与反对新文化运动某些社团中的人物及言论进行论战。同时,还翻译介绍了外国文学及作品。为了避开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和迫害,于1926年8月任厦门大学教授,整理出《汉文学史纲要》,出版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经中国共产党推荐到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回上海后不久,接编了《语丝》半月刊,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联系。1928年,与创造社、太阳社进行了一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这场论争促使他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30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总结了几年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提出左翼文艺运动的战斗纲领。从此成为左联的主将和旗手。1930年至1931年的文章收在《二心集》里。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他和茅盾、胡愈之等4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径提出强烈抗议。1933年1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竭尽全力,鞠躬尽瘁。其间出版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了《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文学刊物,并努力扶持文学青年。鲁迅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1932年秘密会见从苏区到上海的红军将领陈赓,与瞿秋白的友谊深厚,曾冒生命危险保护这个著名的共产党人,在瞿秋白被反动派杀害后,整理出版了他的译著《海上述林》。1934年又有研究语言文字的《门外文谈》和杂文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6年10月19日病逝上海。 鲁迅1881—1936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原名周树人,本名樟寿,初字豫山,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1895年入南京洋务学堂,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902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参加光复会。1909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1926年任教厦门大学。1927年任教广州中山大学。同年10月到上海。1930年后先后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最英勇的战士。1936年逝世于上海。著作甚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有16卷本《鲁迅全集》。鲁迅的伦理思想体现在他的小说、杂文等作品中,具有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容。早期他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出发点,主张通过“立人”即培养理性的人性来达到救国、立国的目的。他以进化论、人道主义、个性解放为武器,猛烈地抨击封建道德的保守性、腐朽性、残酷性和虚伪性,无情地揭露其“吃人”的本质。他特别对忠、孝、节烈即封建道德的三条基本原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当时“保存国粹”的倾向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他发现封建道德腐蚀了人的精神和灵魂,使人们愚昧、麻木、保守、奴性,失去了民族自我意识和自我批判能力,由此他深入到中华民族灵魂的内部,勇敢地揭示中国人精神上的内伤,改造中国国民性,并为此整整战斗了一生。1927年以后,他由一名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其伦理思想的基础由抽象人性论转变为历史唯物论。在这一时期,他认识到道德的阶级性,明确指出:“被压迫者对于压迫者,不是奴隶,就是敌人,决不能成为朋友,所以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认为在阶级社会“共同人性”依然存在,但它是次要的。他提倡在建设新文化、新道德中采取“拿来主义”方法,以吸收外来文化并继承其合理因素。在道德实践上,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等各种反对势力进行了长期的韧性的战斗。他对于人民,则“俯首甘为孺子牛”,“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两地书》)鲁迅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在中国现代当代伦理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家到南京读书。1942年东渡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开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积极参加革命宣传活动,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同年5月随部迁到北京任科长、佥事等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委会,并于同年5月在《新青年》上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7年“四·一二政变”的严酷现实,使他最终抛弃了“进化论”,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927年到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经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全面、深刻地剖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他用“匕首”、“投枪”般的杂文对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进行了激烈的不妥协的斗争,粉碎了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并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1930年、组织并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10月19日因患肺病在上海逝世。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一生译著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 鲁迅鲁迅 (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物铁路学堂。其间阅读了许多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书刊。1902年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至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1906年,中止学医,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1908年在留学生所办的 《河南》月刊上发表 《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 等论文,翻译、介绍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并从师章太炎学习文学。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后,先在浙江任教,后在北京工作。“五四”运动前后,对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进行猛烈抨击,所著《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小说和杂文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石。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当局通缉,去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从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瞿秋白及其他革命文艺战士一起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1936年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 “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其著述极为丰富,除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创作外,还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专著以及许多翻译作品。现编有《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集》等。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幼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生于浙江绍兴。1898年先后入南京水师学堂和铁路矿务学堂,受到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1909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立志用文艺改造国民精神,同时积极参加反清活动,坚决站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边,并撰写《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提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战斗精神。回国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供职,同时兼教于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编委会,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中国封建历史的吃人本质,发出了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此后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1925年前后,以胡适为首的右翼势力从新文化统一战线中分化出去,鲁迅却领导语丝、莽原和未名社等;编辑出版各种刊物,继续在文化领域作战,与甲寅派、现代评论派等封建买办文人进行斗争,并大力支持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运动。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坟》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思想,充分反映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其中《阿Q正传》创造了世界性的文学典型;这时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受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他于1926年8月赴厦门大学任教,次年1月又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目睹了国民党在广州的反动暴行,也看到同是青年,有的却投书告密,助官捕人,他的进化论思想从此被彻底摧毁,后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去一切职务,毫无畏惧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以后,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正确批评了创造社的“左”倾错误,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1930年起,先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迫害,痛悼惨遭杀害的革命烈士,营救被捕无辜,揭露反动舆论,猛烈抨击自东北沦陷以来国民党对外不抵抗日本侵略、对内“围剿”红军的反动政策。同时团结其他文艺工作者,与资产阶级文化团体新月社、国民党反动派豢养的“民族主义文学”以及“自由人”、“第三种人”等进行斗争,粉碎了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而共产主义者鲁迅,正是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这期间,他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故事新编》,撰写了大量杂文,收入《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问题,表现出深刻的政治见解、精湛的辩证思想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同时还介绍了东、北欧文学及新兴的木刻艺术,编辑和出版了《语丝》、《萌芽》、《奔流》、《艺苑朝花》等多种刊物,培养了大批文学青年。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他立即致电祝贺。1936年“左联”解散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先后撰文揭露托派分子的阴谋,准确阐明统一战线和文学运动的关系,为文艺界指明了正确方向。在此期间抱病撰写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篇》,为其生前最后的杂文结集。1936年10月19日,鲁迅于上海逝世。中共中央来电吊唁。瞻仰遗容和送葬群众达数万人。鲁迅一生著述400万字,翻译250万字以上,辑录、校勘古籍100余万宇。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20卷本,1956年出版《鲁迅全集》10卷本,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16卷本,他的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浙江省绍兴县人。1881年9月25日生。幼年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同时也阅读大量具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书籍。1902年初赴日本留学,并积极参加反清活动。1909年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任教。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后到北京任教育部佥事。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委会。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第1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小说的代表作《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冬,成为文学史上的丰碑。作为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他还写了大量杂感和论文。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任教。1926年8月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当局通缉,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转赴上海。1930年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是发起人之一,并发表《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在其光辉战斗的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包括: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和回忆散文集各1部;大量的书信和日记以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共400余万字。此外,还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共250多万字;辑录、校勘古籍18种,共100多万字。这些著作先后以《鲁迅全集》20卷本(1938)、10卷本(1956~1958)、16卷本(1981)、《鲁迅译文集》10卷本(1959)等版本出版。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鲁迅猛烈抨击尊孔读经的封建主义教育;反对国民党政府实施法西斯教育。提出教育要为社会革命培养“新战士”。对儿童教育特别关心,主张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教育儿童,完全解放孩子。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无产阶级教育家,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