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鸡肋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鸡肋集诗文别集。北宋晁补之(1053—1110)撰。七十卷。补之字无咎,自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曾官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等。两次遭贬,一度闲居故里,啸傲田园。晚年起知泗州,死于任所。其才气飘逸,工书画。为苏轼所器重,与黄庭坚、张耒、秦观称“苏门四学士”。是集元祐九年(1094)成书,为补之自辑。绍兴七年(1137)刊行于世。前有补之自序,后有其弟谦之跋。此本为明崇祯八年(1635)顾凝远依宋版重刊。含古赋二卷, 辞一卷,诗十九卷,挽辞、上书、罪言、河议各一卷,杂著二卷,记三卷,铭赞一卷,题跋、序四卷,策问三卷,春秋杂论二卷,西汉杂论三卷,唐旧书杂论五卷,五代杂论一卷,书、奏状、表等九卷,祭文、墓表等四卷,墓志铭五卷,释氏赞疏二卷。凡古赋、骚、词四十三首,各体诗六百三十二首,文六百九十三篇。其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风格颇似韩(愈)、欧(阳修),骨力遒劲,辞格俊逸。然有失于散缓,散文化倾向较明显。其散文成就高于诗。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代表作有《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 或即景抒情, 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 颇具苏(轼) 文风格。吴晋、张文潜尝推赏其文。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部丛刊》本。 《鸡肋集》70卷。收诗词、散文和辞赋。其文文势跌宕,波澜起伏,颇有特色。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 鸡肋集❶ 七十卷。宋晁补之(1053—1110)撰。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 (今山东巨野县)人。元丰二年(1079)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为太学正,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著作佐郎。章淳执政时,出知齐州,因修《神宗实录》失实,遭贬。徽宗立,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大观末,知达州、泗州,卒于官。补之少聪敏强记,善属文。十七岁从父官杭州,作《钱塘七述》,杭州通判苏轼见后,叹曰:“吾可以搁笔矣!”由此知名。后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张耒曾说:“补之自少为文,即能追步屈、宋、班、扬,下逮韩愈、柳宗元之作。促驾力鞭,务与之齐而后已”。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亦称其“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俊迈,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谁为先后”。所著《鸡肋集》七十卷为明崇祯乙亥苏州顾凝远依宋版重刊,前有元祐九年补之自跋,后有绍兴七年其弟谦之跋。其跋称:“今所得者古赋、骚辞四十有三,古、律诗六百三十有二,表、启、杂文、史评六百九十有三。自捐馆舍,逮今二十八年,始得编次为七十卷。”有《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四部丛刊》诸刊本。 鸡肋集别集名。北宋晁补之(巨野人)作。系其从弟谦之于绍兴七年(1137年)所编定,时距补之卒已28年,有影印明刊本,70卷,凡诗赋23卷,杂著散文47卷。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诗学韩、欧,骨力遒劲,辞格俊逸,但也有失于散缓,散文化倾向较显著。其散文成就高于诗,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吴曾认为四学士中“秦、晁长于议论”,张文潜有“晁论峥嵘走珠玉”之句(《能改斋漫录》)。其记叙体散文,如《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深有苏轼散文风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