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鹦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鹦鹉明代诗人李梦阳的五言律诗: “鹦鹉吾乡物,何时来此方?绿衣经雪短,红嘴历年长。学语疑矜媚,垂头知自伤。他年吾倘遂,归尔陇山阳。”“鹦鹉”句,鹦鹉产于陇山,所以作者说是家乡所产之物。李梦阳祖籍庆阳,所以这首咏物诗是诗人借咏鹦鹉而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也流露出了诗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鹦鹉yingwuPsittacula脊椎动物,鸟纲,鹦鹉科。种类甚多,属攀禽类。头圆,嘴强大,上嘴弯曲,基部具有蜡膜。羽毛色彩华丽,有白、红、黄、绿等色。足部的外趾可以向前转动,适于攀缘。舌肉质而柔软,有些种类经人反复调教训练,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主食果实。寿命颇长。多栖息热带森林中,营巢于岩洞或树穴内。我国有6种鹦鹉,分布较广的如绯胸鹦鹉(Psittacula alexandri),体长约30厘米,羽色鲜艳,上体羽色为绿色,俗称“绿鹦哥”。雄鸟的上嘴红色,下嘴黑色,雌鸟的上下嘴都是黑色。容易驯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的西南部、东南部、广西西南部、以及海南省,为留鸟。以浆果、坚果和其他种果实为食,兼食幼枝,嫩芽等。常结群活动,群集时多达数百只。可供观赏。 图355 鹦鹉 鹦鹉Yingwu鹦形目鹦鹉科鸟类的统称。喙短厚,上喙基部具蜡膜,先端向下弯曲成钩状,喙内具有锉状结构。舌多肉质而柔软,先端呈匙状。胸椎的椎体为后凹型,这是与其它鸟类不同的特殊性状。翅短圆,飞行有力但不持久。尾长短不一,尾羽多为12枚。足具四趾,二趾朝前,二趾向后,趾端具有利爪。体羽多为绿色、蓝绿或红色,雌雄鸟基本相似。羽毛稀疏而硬,具有副羽。大多数树栖,足适于攀树,并能利用钩状的喙作为“第三足”帮助攀爬。性喜群居,常在山林中觅食。食物主要是浆果、植物种子等,有时也吃一些昆虫。鸣叫粗厉单调,十分刺耳,但有些种类经驯养后能模拟人言。繁殖时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2—5枚,有时可多至8—9枚,孵化期约21天。 鹦鹉鸟纲,鹦形目,鹦鹉科。种类甚多,属攀禽类。俗称“鹦哥”。羽毛因种而异,有白色、红色、黄色和绿色等,羽毛颜色极为艳丽。头圆,嘴粗大,上嘴弯曲,基部有蜡膜。足部的外趾可以向前转动,适于攀援。舌肉质而柔软,有些种类的雄性幼鸟,经人反复调教训练后,能模仿人说话的声调,但不解其意。我国有6种鹦鹉。分布较广的为绯胸鹦鹉((Psittaculaalexandri),成鸟体长约30厘米,上体羽色为鲜绿色,俗称“绿鹦哥”。雄鸟的上嘴红色,下嘴黑色;雌鸟的上下嘴都是黑色;雌雄雏鸟的嘴都是红色,待羽毛长得丰满后,嘴逐渐变成黑色,而雄鸟后又再转变为红色。饲养时多用鸟架而不用鸟笼,可避免尾羽折损。喜食稻米、玉米、麻子、葵花子、松子、小米、黍、青菜、水果、熟蛋(每周1次)等。容易调教驯养,能同人“对话”、表演口技和前后空翻等“体操”活动,甚至可伸出鸟爪同人“握手”。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的西南部、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和海南省,为留鸟。寿命较长。常结群活动,群集时可多达数百只,特别当谷物成熟时,常成群盗食,对农业造成一定危害。可供玩赏。 鹦鹉psittacuia俗称鹦哥。鸟纲,鹦形目,鹦鹉科(Psittacidae),种类甚多。概为攀禽。头圆,喙强大,上喙钩曲,基部具蜡膜。足部的外趾可向后转动,适于攀缘。舌多肉质而柔软。有些种类经驯养,能模仿人语。体羽色彩华丽,常为绿色或绿蓝、红、白、黄等色。常结群于山林间,主食果实及其他植物。营巢于树洞、岩隙。每窝产卵3枚,纯白色。晚成鸟。分布于热带地区,中国见于云南、广西、广东及海南岛。如绯胸鹦鹉(P.alexandri fasciata),体长约30 cm,背部呈灰绿色,喉和胸红而带灰蓝色。是著名的笼鸟。 绯胸鹦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