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麻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麻黄又称草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小灌木。麻黄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极重要的药用价值。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诱发出汗、抗过敏等作用;麻黄挥发油有抑制流感病毒和解热镇静作用;麻黄定碱可降低血压;伪麻黄碱能利尿。在中医药中,麻黄全草入药,是一种极具价值的中药植物。 麻黄麻黄科麻黄属植物。常用发散风寒药。藏药名“才登”。青海麻黄分为中麻黄、草麻黄和单子麻黄。中麻黄产于海南、海西及东部农业区,草麻黄产于海南、海北、黄南,单子麻黄产于海南、果洛及东部农业区。生于海拔2300—4600米的干旱山坡、草地、荒滩或干枯河床附近,常成片丛生。蕴藏量约数万吨。主要含左旋麻黄碱和右旋伪麻黄碱及酮化合物等,是重要的医药工业原料。中医以茎枝入药,性温,味辛、苦,有发汗、散寒、平喘、利水等功效,治风寒感冒、咳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水肿。麻黄根亦入药,性平、味甘,功能止汗,用于治自汗、盗汗。 麻黄herba ephedrae辛温解表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司牧安骥集》。又称草麻黄、中麻黄、龙沙。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或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 Schrenk et C.A. Mey. 的草质茎。去净根节,切成小段或研末。生用或蜜炙用。主产东北、华北、西北等地。辛、苦,温。入肺、膀胱经。功能发散风寒,发汗平喘,利水。主治:❶外感风寒,恶寒颤栗,发热无汗,与桂枝配伍,如麻黄汤。 麻黄Ma huang裸子植物门。麻黄科。麻黄属植物的通称。灌木、亚灌木或草本状。分枝多,小枝对生或轮生,绿色,节和节间明显。叶退化成鳞片状,膜质,在节上对生。雌雄异株,球花生枝端,具假花被,雄球花具雄蕊2—8枚;雌球花具顶端开口的囊状革质假花被,包于胚珠外,胚珠具1层珠被,珠被上部延伸成珠被管,自假花被管口伸出。雌球花的苞片随胚珠生长发育而增厚成肉质,红色或桔红色。种子1—3。约40种。我国有12种,以西北各省及云南、四川为多。生干旱山地或荒漠中。常见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单子麻黄等。多种含麻黄碱,供药用;还可固沙保土、作燃料;其雌球花肉质苞片熟时可食,俗称麻黄果。 麻黄为麻黄科草本状灌木草麻黄或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甘肃、辽宁、四川等地。本品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常用于下列疾病的治疗: 麻黄“药用动植物种养加工技术”丛书之一。刘国钧编著,144千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本书主要对麻黄的种类及其分布、麻黄生长地的自然条件、麻黄的生物学特性、麻黄的人工栽培技术、麻黄在中国的适宜栽培区等进行详细论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