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埔军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黄埔军校Huangpu junxiao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1923年10月,国民党中央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下令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任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指定以黄埔原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为校址。5月5日第一期学生开始入学,6月16日正式开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等部,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担任教授部副主任,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为教官,并建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军校还聘请了一批苏联顾问。军校是一个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新式学校,实行党代表制和政治工作制。开设的课程有三民主义浅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原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各国革命史略、中国农民运动等。周恩来在建立学校政治工作制度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从1924年5月至1926年北伐战争前,军校招收学生5期,共约7400人,成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战争的重要力量, 为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军校许多实权掌握在蒋介石手中,他利用职权极力培植个人势力。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军校实行清党。此后,黄埔军校成了蒋介石培养反共反人民骨干的学校。蒋介石用其在军校培养的亲信骨干控制军队, 形成了所谓黄埔系。 黄埔军校Huangpu junxiao大革命时期,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建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合作创办的著名军事学校。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决定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并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1月28日,孙中山指定广州东郊黄埔岛为军校校址。5月,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下设政治、教授、管理、军需、军医等部。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为教员,并建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式的军事学校,聘有苏联顾问,实行党代表制和政治工作制。开设课程有:三民主义浅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原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农民运动、军队政治工作等。从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共拓收6期学生,12 000余人。其中1~5期毕业,共7 300余人。还先后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开办了4所分校。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将领大多是黄埔军校教职员和学生,在国民党军队中形成了所谓黄埔系,成为蒋介石控制军队的主要力量,是维持国民党统治的军事支柱。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两党军事将领的最初发源地,对东征、北伐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黄埔军校校门 黄埔军校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1927年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校长为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恽代英,聂荣臻等也曾在该校工作,学员中有很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1927年以后改为中央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2月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长洲岛成立,简称黄埔军校。6月16日开学,第1期共500余名学生,其中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56人。孙中山任学校总理,校长为蒋介石。以培养革命武装力量,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完成国民革命为宗旨。在教学上实行政治与业务、军事理论学习和参加实际斗争相结合的原则。以后陆续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开办4所分校。1926年3月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月至1927年7月共开办6期,学生2万多人。大革命失败后于1928年3月被蒋介石迁至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校自成立至1927年4月,毕业4期学员,共4981人,不少人以后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骨干。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学校遂成为蒋介石发展反共力量、培植异己势力的机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