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庭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4 黄庭经道教经典。一般指 《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另有《黄庭中景经》,多疑为后人所作。《外景》早于《内景》,《抱朴子》已有记载。王羲之所书即《外景》。《内景》成书于南北朝。两书均以七言歌诀叙述养生修炼原理,为历来道士所重,全真派更以为重要讲习功课。 黄庭经道教经书。传有三种:《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即《外景》)、《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即《内景》)、《太上黄庭中景经》(即 《中景》)。但《中景》疑为后人之作,一般被排斥于《黄庭经》外,为两晋时著作。均以七言歌诀形式讲述养生修炼之道,而成为道家及道教修身之典籍。晋王羲之,唐褚遂良,宋米芾、黄庭坚,元赵孟頫,明董其昌等书法家,皆有《黄庭经》法帖行世,故其影响已广及知识各界。《外景》在炼养上较重脑、心; 《内景》则较重脾胃。《外景》三卷二十四章,《内景》 三十六章。 黄庭经道教经典。《道藏》中冠有“黄庭”字样的典籍三种,即《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以及《黄庭中景玉经》。后者系晚出之作,通常不计在黄庭经类之内。《黄庭经》在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已有著录,又据《祛惑篇》称:“但昼夜诵吟《黄庭》”。因此,成书当在魏晋之际。其著者,说法甚多。一说为晋女道士魏华存研审民间抄本后编定,另一说为道士口授,由魏华存记录而成。魏华存(252或253—334),字贤安。任城人,出身仕宦之家。幼而好道,志慕神仙,后嫁于太保掾刘文,生有二子,华存另室独居,潜心修道。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卒。据《南岳魏夫人传》,《黄庭内景经》就是由景林真人授予魏华存的。一般认为,《黄庭内景玉经》成书先于《黄庭外景玉经》,但也有主张外先于内的。 黄庭经道教经典。有《黄庭内景经》和《黄庭外景经》两种,另有《黄庭中景经》,则多疑为后人所著。黄,中央之色;庭,四方之中;黄庭之景,即指道教修炼所至的景象。《外景》始见于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成书于魏晋间。《内景》约成书于晚唐,一般认为由《外景》衍化而来。两经均以七言歌诀阐述养身修炼原理,认为若能炼气积精,存养丹田,即可长生乃至肉身成仙。全真道以之为重要讲习功课之一。传说有王羲之写经换白鹅故事。 黄庭经小楷法帖。传为王羲之书。北宋黄伯思认为为宋齐人书,明文徵明以为晋宋间人书。原迹早佚。其书雄健俊秀。 黄庭经道教经典。作者不详。黄,中央之色;庭,四方之中;黄庭之景,即指道教修炼功夫的中空景象。有《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内景经先出,外景经后出。北宋欧阳修认为:“黄庭经者,魏晋间道士养生之书也。”(《删正黄庭经序》)学术界多从是说。两经均以七言歌诀阐述修炼养身原理,主张屏除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头脑中想象神仙形象,让元气能在体内循环中与五脏关系调和,以静功修持达到肉身成仙之目的。故为历代道教徒及修炼者所重视。清董德宁说:“道书之古者,《道德》、《参同》、《黄庭》也。”(《黄庭经发微》)以《道德经》为道教经曲之鼻祖,《参同契》与《黄庭经》分别为外丹与内丹之祖。唐宋以来,道教内丹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即清静虚明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的生理状态及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在士大夫中引起浓厚兴趣,《黄庭经》成为他们的喜读之书。宋秦观曾有诗曰:“阴风一夜挽青冥,风定霏霏雪霰零,想见玉清真境上,白虚光里诵黄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