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河大合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5 黄河大合唱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作于1939年3月。同年4月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由抗敌演剧队第三队首次演出,邬析零指挥。1941年曲作者在苏联又进行了加工整理。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民族悠久光荣的历史,广阔地展现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斗争,塑造出巨人般的形象,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全曲包括序曲(在苏联增写)在内,共九个乐章,以朗诵及乐队为背景加以贯串。九个乐章:一、序曲 (管弦乐); 二、黄河船夫曲;三、黄河颂; 四、黄河之水天上来;五、黄水谣;六、河边对口唱;七、黄河怨;八、保卫黄河;九、怒吼吧!黄河。各乐章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表现内容、音乐形象和演唱形式上相互对比,丰富多采;同时又围绕着共同的主题——黄河。音乐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而各章统一为一个整体。音乐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作基础,同时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明快简练,使这部具有交响性、史诗性的大合唱,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群众性的特点,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风格的大型作品。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形式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六十年代后期,改编为同名钢琴协奏曲。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曲,光未然词。一部记录抗日战争历史,讴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朽诗篇。初名“黄河吟”,作于1939年。同年4月于延安首演,5月11日由冼星海亲自指挥演唱,盛况空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观后大声称赞好,观众皆大为惊叹。周总理曾为此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冼星海仅用7天就完成了全曲的声乐部分的创作,并写了简单的伴奏谱。现在该曲共有5种版本。全曲以“黄河”为背景,并始终以“黄河”的形象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伟大精神。全曲共分8段,用朗诵和器乐演奏连接各段。❶“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它是整个作品的序。音乐用快速的3/4和2/4拍的交替展现出船夫们在惊涛骇浪中拼力搏斗的情景。中间有一段舒缓的旋律“我们看见了河岸”,象征着胜利的希望。结尾又回到激烈拼搏的气氛中去,然而力度却逐渐减弱,情绪变为内在深沉,为整个作品拉开了序幕。 黄河大合唱大型声乐作品。冼星海曲,光未然词。1939年作于延安。共8个乐章。乐曲以鲜明的民族风格,气势壮阔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以黄河为象征的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对中国革命声乐的创作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在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黄河大合唱》四部合唱曲。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同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邬析零指挥。1941年进行了整理。共9个乐章:❶序曲;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1905~1945)曲,光未然词。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同年4月13日在延安由抗敌演剧三队首演,引起巨大反响,迅速传遍全中国,给抗战初期的人们以精神上的巨大鼓舞。此曲是曲作者最杰出的代表作,全曲包括1个序曲(曲作者后来在前苏联增写),8个乐章,由朗诵和乐队背景贯串。依次为 《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 (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 (配乐诗朗诵)、《黄水谣》 (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黄河怨》 (女高音独唱与伴唱)、《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等。全曲以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倾诉了人民的苦难和希望。无情揭露了侵略者的凶残,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塑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反抗侵略、保卫家乡,坚强不屈的巨人形象,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全曲音乐主要建立在力量、崇高、苦难3个主题上。各个乐章的音乐形象、体裁、织体、演唱形式、速度、力度、风格等都相对独立,但又有一定内在联系而统一为一个整体。情绪发展逐步高涨、最终达至高潮,给人以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的震撼,不论对唱者,还是听者,都极富鼓舞性。曲作者在作曲技术方面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成功地吸取了西洋音乐先进经验。所采用的音乐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使这部史诗性、交响性的大合唱,深具群众基础。自它诞生之日起直至现在,一直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大型合唱曲,在世界上亦是最有影响的中国合唱作品。它的巨大成就,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而且在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发展史上,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