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肠题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黄肠题凑汉代皇帝及诸侯王所用葬具。题凑乃是将一根根柏木枋层层垒叠,不用榫卯,木头皆向内,从侧面看,四壁只见枋木端头,故称“题凑”。因题凑所用木料皆去皮柏木枋,木色淡黄,故名。题凑葬制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吕氏春秋·孟冬记》:“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汉高诱注:“室,椁藏也; 题凑,复垒也。” 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中出土的“兆域图”铜版上,也有题凑葬制的记载。至汉代,黄肠题凑已成为皇帝及诸侯王的专用葬制。《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死后,汉宣帝赐以各种衣物,及“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师古注:“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考古发现的北京丰台西汉广阳王墓、河北定县西汉中山王墓、湖南长沙西汉长沙王墓、江苏高邮西汉广陵王墓等,均采用黄肠题凑葬制。 黄肠题凑古代宫廷勋贵所用的一种特殊葬制。盛行于周至东汉王朝时期。三国时人苏林在注释《汉书·霍光传》 中解释道: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 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意思是 “黄肠”是指墓葬的材料和颜色,“题凑”是指墓葬的形式和结构。“黄肠题凑”是西汉中期才出现的名称,而在此以前,则仅称 “题凑”。从考古发现上看,黄肠题凑墓也主要发现在这一时期。在长沙湘江西岸咸家湖畔发掘的象鼻嘴1号墓和陡壁山1号墓为了解 “黄肠题凑” 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两座墓都是带斜坡墓道的岩坑竖穴墓,研究者认为可能分属于西汉某位长沙王和他的妻室。象鼻嘴1号墓坑口长20米,宽18米,坑深7. 9米,底部置木结构的甬道、题凑、前室、后室、两层回廓以及两重木椁和三重套棺。题凑由93根柏木垒成,围在外椁四周,并略低于外椁,平面呈凸字形,前、后壁宽13. 2米,两侧壁长14. 4米。题凑木宽25米,厚0. 3米,长度约在1. 5至1. 7米左右。题凑内的外椁空间分前室、内椁与回廓三部分,内椁里设后室,中央置放三重套棺,左右和后方三面有内回廓,分为七室,外椁回廓也分12室,各小室分别陈置陶器、漆器、丝织物、冥钱等随葬品。从这座墓可以看出,题凑起到了墓室的作用,内有 “明堂”、“后寝”、“便房” 和 “外藏椁”等多处空间。西汉黄肠题凑墓是中国传统的木椁墓的继续和发展,前堂、后室、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以及多重棺椁、积石积炭等复杂结构标志着木构墓室制的完全成熟。它的使用者主要是宫廷贵族。西汉以后,随着砖石墓和石室墓的兴起,大量耗费木材的黄肠题凑木结构的葬制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黄肠题凑汉代的一种高级葬制之名称。号称“天子之制”,但皇帝特别贵宠者,亦可受赐享用。《汉书·霍光传》苏林注:“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1974~1975年,发掘的河北大葆台燕王旦墓,提供了这种墓葬的完整实物资料。该墓的黄肠题凑, 是用15880根长方形木条(即黄肠木)在墓的外回廊内侧堆垒而成,平面呈长方形,其后半部是椁室的最外层,前半部则为便房之壁,其顶以长方木盖覆。北壁共垒三十层,每层纵铺一百零八根,东西两壁亦各三十层,每层横铺一百六十根,南壁有缺口 (即门),东西两侧各三十层,每层纵铺三十四根。黄肠木绝大多数制作平整,表面打磨光滑,呈棕褐色,木质很好, 为柏木。一般长90, 宽、高各10厘米,个别也有高、宽各20厘米的。层之间没有榫卯固定,全系平堆起来。有的黄肠木不平整,则垫上薄木片或木屑加以调整, 使各层保持严密紧凑。只在顶部加一层压边木,以巩固整个结构。这种形式与苏林注所言完全吻合。长沙陡壁山西汉曹𡢀墓的黄肠题凑形制与大葆台墓又略有不同。曹墓是在外椁壁板四周, 用一百七十九根粗大的黄心柏木枋垒砌而成, 整体平面呈中空十字形。其东边垒三层,每层东西方向铺十五根,共四十五根;南北两边各垒三层, 每层南北方向铺十八根,共五十四根;西边通墓道只垒二层,每层东西方向铺十三根,共二十六根。四边高度都低于椁室外壁板。南北两边最下层的第四、十、十六三根木枋, 与承垫椁室底板的三根垫木两端相扣,其余木枋都是平铺垒叠,没有榫卯扣接。所存最长的黄肠木为1.17米,最短的为0.27米(有被盗掘者砍断的痕迹);多数残长0.7~0.9米,均0.4米左右见方。从以上两墓可知,黄肠题凑葬制,在大前提一致的情况下,具体形式还具有多样性。黄肠题凑的作用, 一方面在于表示墓葬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方面也在于保护棺木,不受损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