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黄芪内蒙古黄芪又称正北芪,豆科,也名黄耆。多年生草本,根甚长。以根入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中医学上有“圣药”之称,也可作为滋补食品。外表呈金黄色,含粉质、糖分高、条秆粗壮,全身色鲜黄。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包头市、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 黄芪huangqiAstragalus membranaceus又称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双子叶植物,豆科,蝶形花亚科。多年生草本。主根直而长,圆柱形。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背面散生白毛。总状花序腋生,花萼筒状,5浅裂。花冠蝶形,浅黄色,旗瓣无爪,较翼瓣和龙骨瓣长,两者有长爪。荚果膜质,膨胀,有长柄。生长于山坡阳处、灌丛中及旱坡砂质壤土地区。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甘肃、四川、西藏等省区。根入药,能滋肾补脾、止汗利水、消肿排脓。 黄芪radix astragali补气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司牧安骥集》。又名绵黄芪、箭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的根。生用或蜜炙用。主产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各地。甘,微温。入脾、肺经。功能补气升阳, 固表止汗, 托毒生肌, 利水消肿。主治: ❶牛无力疲倦多眠, 配当归、益母草, 如归芪益母汤。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内蒙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等地。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效。主治下列病证: 黄芪membranous milkvetch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又称膜荚黄芪、黄蓍。豆科,黄芪属。多年生大型草本。生于向阳山坡草丛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甘肃、四川、西藏;朝鲜半岛、蒙古、俄罗斯亦产。主根肥粗木质,圆柱形。茎有棱,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白色长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1~31枚,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卵形;托叶狭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苞片线状披针形;花萼钟状,5齿裂;蝶形花冠,淡黄色,旗瓣无爪,翼瓣及龙骨瓣有长爪;二体雄蕊(1+9);子房有长柄,上位。荚果膜质,膨胀,卵状矩圆形,有黑色短柔毛;根药用,滋肾补脾,止汗利水,消肿排脓。 黄芪 黄芪中药材名称。别名锦芪、锦黄芪等,豆科黄芪属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直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有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木部菊花纹理状,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中医临床运用较广。天水市黄芪主要集中在甘谷县的新兴、谢家湾、八里湾、金山、大庄,秦州区的关子、秦岭、藉口,武山县的温泉等乡镇,2008年全市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 黄芪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有膜荚黄芪和内蒙古黄芪2个种。膜荚黄芪株高50~80 cm。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种子5~6粒。花期6~8月,果熟期8~9月。内蒙古黄芪小叶12~18对,花期6~7月,果熟期7~9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