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道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9 黄道婆约1245—?元代女纺织技术家。又名黄婆、黄道姑。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少时为童养媳,后不堪虐待与屈辱,流落海南岛崖州,从当地黎族妇女学得棉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回到故乡,改革纺织机械,教会全乡妇女制造捍、弹、纺织等工具,并创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繀(纺绽)脚踏纺车。又传授错纱、配色、絮花等技术。所制精美棉织品“乌泥泾被”闻名全国,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大大发展。死后当地立祠祭祀。 黄道婆1245-?Huangdaope元代棉纺织业手工艺人。又称黄婆,松江乌泥泾镇人(今上海华泾县)。幼年做童养媳,因难挨虐待,逃亡至海南岛地区,那里的黎族妇女精于纺棉织布,黄道婆与她们相处30余年,学会棉纺织术,并加以改良,至大、大德年间返回松江,把技术带回故里,同时带回了她改进的棉纺织工具。她的家乡此时的棉纺织技术还很落后。据记载她传回的先进工具有“捍、弹、纺、织之具”(《南村辍耕录》卷24)。捍即搅车,用于除去棉桃中棉籽,在此之前,松江地区妇女主要使用手工方式摘除棉籽,费工费时,效率极低。使用她带回搅车后,“凡木棉虽多,今用此法,即去子得绵,……不致积滞。”(《农书》卷21)弹即弹棉弓。在此之前,江南弹棉用弓极短小,仅有一尺五寸,线弦竹弓。她带回的是长四尺的大弓,以绳为弦,体大而效率高。纺即纺车。黄道婆带回的为三锭纺车,以脚踏为动力源,提高了机械水平,也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多锭纺车是一个划时代的成就,黄道婆带回的多锭纺车比欧洲同类机械早出现很多年。她还推广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用这些技术可以织出丰富多采的棉布,如用这种技术织的布被“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南村辍耕录》卷24)棉织品由此开始与丝织品争艳夺奇。松江妇女很快发展了这种工艺,织成的“乌泥泾被”一时风靡全国,乌泥泾镇也因黄道婆的贡献成为棉纺业中心,推动了元代的棉纺织业发展。 黄道婆宋末元初杰出的棉纺织技术的革新者。江苏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市郊区)人。她年轻时曾流落海南崖州,于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6)回到家乡,向乡人传授海南黎族先进的棉纺技术。当时棉种已传至长江流域,但棉纺技术还落后,黄道婆引入黎族的踏车,用以轧棉,代替原来用手剥或用铁杖擀的方法。对于棉花加工,则采用黎族的丝弦大弓和檀木弹椎,代替原有的小弓,提高了开棉与除杂的效率。在纺织工序上,黄道婆将手摇纺车改为脚踏,并制成一次可纺3根纱的三繀纺车。在织布技术上,黄道婆对原有的简陋整经工具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连续的生产过程,并将汉族的麻织与丝织工艺技术与黎族的棉织工艺结合起来,织出带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图案,具有很高工艺水平的各种棉布。以前原有的纺织工具及技术只适合加工麻、丝等长纤维,而不适合棉花这种短纤维的加工,棉花种植也不广泛。自从黄道婆对棉纺技术进行重大革新以后,织出的棉布美观、耐用、价廉,成为用途最广的纺织品,从而推动了棉花在中国的广泛种植。黄道婆的家乡乌泥泾在元代已是中国棉业的中心产地,松江府在元、明、清时期是棉业的重要产区。 黄道婆约1245—?元代纺织技术家。又名黄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松江)人。幼年不堪家庭虐待远逃崖州 (今广东崖县)。居住海南岛三十余年,虚心学习海南黎族人民的纺织技术。于1295~1296年回到家乡,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制成轧、弹、纺、织等一整套新的生产工具,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使原来土地贫瘠、粮食不能自给的乌泥泾,出现了愈来愈多的棉纺织业者,使当地的纺织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乌泥泾镇成为元朝江南地区重要的棉纺织中心。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为纪念她而修建了黄母祠。元代王泽有诗赞道: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炔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归,千楼乌泾夺天造(参见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黄道婆条》)。 黄道婆约1245—元初纺织技术家。又名黄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幼为童养媳,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往崖州(今海南省崖县),在海南居住30余年,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先进的纺织技术,成为纺织能手。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6)回乡,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制成轧、弹、纺、织等一整套新的纺织工具,并在家乡传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推弓、纺车和织机的纺织技术,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工艺,促使淞江一带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中心。约13世纪末去世,当地人将其公葬于镇上,并为其修建祠堂,叫“先棉祠”,又称“黄母祠”。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墓重新修整,并重立石碑以纪念其对我国古代纺织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黄道婆1245— ?Huangdaopo元代纺织技术家。又称黄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幼年作童养媳。因不堪忍受夫家虐待,逃出家门,流落到海南岛地区。她在此居住了30多年,与当地黎族妇女朝夕相处,学会了棉纺织术。元贞年间(1295—1296),返回家乡。她把黎族人民使用的纺织工具带到家乡松江,并加以改革,制成了“捍、弹、纺、织”等一整套棉纺工具(《南村辍耕录》卷二一)。她带回的三绽纺车,以脚踏为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把纺织技术教给乡人,使松江地区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她还推广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所织布被之上“折技、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南村辍耕录》卷二四)黄道婆死后,被乡人尊为黄娘娘,为她建祠,纪念她的贡献。 黄道婆1245—?Huangdaopo元代棉纺织业手工艺人。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县)人。出身于贫苦之家,幼年做童养媳,因不堪虐待,偷逃到一条海船上,并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她在崖州生活了30年左右。向当地的黎族妇女学会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她心灵手巧,不但技艺精湛,而且还对纺织工具进行了改进。由于思乡心切,在至大、大德年间她又返回松江故里,同时带回了棉纺织技术和一整套“擀、弹、纺、织”的工具。当时,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还很落后,妇女们主要用手工方式摘除棉籽,费工费时,效率极低。使用她带回的搅车后,去籽又快又好。她还将松江妇女弹棉用的小线弦竹弓改进为长四尺的绳弦大弓,将脚踏的麻纺车改成三绽棉纺车,大大提高了纺纱织布的效率和质量。她还推广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织出来的布被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粲然若与。”(《南村辍耕录》卷24)使“乌泥泾被”名扬四海。从此乌泥泾一带和整个松江地区成为棉纺业中心,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黄道婆约1245—?元代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少年因不堪忍受作童养媳的虐待而出走,流落崖州(今广东崖县),从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回故里后,改革创新制成一套轧、弹、纺、织等工具,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从而促进了当时种棉和纺织业的繁荣与发展。 黄道婆1245~?元代著名棉纺织革新家。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东湾)人。出身贫苦,少年时流落至崖州(今海南省崖县)。她虚心向当地黎族同胞学习先进的纺织技术,并融合黎族、汉族人民纺织技术的长处,成为纺织能手。她于元贞年间(1295~1297)回到松江故乡,致力于纺织工具的改革,传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等先进技术,对当时的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 黄道婆元代纺织技术的革新者, 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汉族。出身贫苦,曾为童养媳,流落海南岛崖州(今广东崖县),在黎族地区居住数十年,熟悉黎族纺织技术。晚年回乡, 改革棉纺工具。教人“做造杆、弹、纺、织之具”,传授黎族人民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改进了搅车、弹弓、纺车等纺织工具。推动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 黄道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推广传播的先驱。松江乌泥经人(今属上海市),生于1245年,年轻时在崖州学到纺纱织布技术,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回家乡推广植棉和纺纱技艺,松江棉纺织业就此发展起来,布疋远销各地,博得“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为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