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鹤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黄鹤楼

❶全称《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戏曲剧本。元朱凯撰。四折。凯有《盗殖骨》已著录。此剧约万字。叙三国时赤壁之战后,周瑜拟杀刘备,邀备赴碧莲会,诸葛亮令关平、姜维营救。瑜、备会饮于黄鹤楼,刘备依计灌醉周瑜,携暗藏令箭下楼逃走,回到荆州,置酒庆贺。原题材出自《三国志平话》,改编后情节曲折,颇受欢迎。有脉望馆校抄本。
❷戏曲。清郑瑜撰。一折。瑜有《汩罗江》已著录。此剧演吕洞宾百年后重登黄鹤楼与柳树精相问答。借吕洞宾之口宣扬人世苦难难逃,纵使成仙亦所难免。情节过于简单,缺少戏剧冲突。有《杂剧三集》本。

黄鹤楼

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223年(三国吴黄武二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1884年(清光绪十年)大火。
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巅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公里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山坡特1号 邮编:430060
电话:86-27-88848188

174 黄鹤楼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原在武汉市黄鹤矶头,楼因山得名。相传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其后历代屡毁屡建。唐诗人崔颢题《黄鹤楼》诗句,更闻名千古。清光绪十年(1884)毁于火焚。1985年重建竣工,新楼位于蛇山顶上,塔式楼阁分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总高51.4米,采用钢筋混凝土仿古木结构建筑,古朴端庄。顶层正面悬“黄鹤楼”匾额。为古典建筑之杰作。登楼凭栏远望,武汉三镇尽收眼底。

黄鹤楼

古代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南齐书》和《梁书》上皆有关于黄鹤楼的纪事。传说仙人王子安曾骑着美丽的黄鹤从这里飞过,又说蜀国的费文伟成仙后还经常骑鹤返回小憩。此后唐代诗人崔颢的著名题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更使黄鹤楼名闻遐迩。惜这座名楼历代因火灾兵祸,屡建屡毁,最后一次重建是在同治七、八年(1868~1869年),光绪十年被毁后,一直没有修复。新中国成立后,众多杰出匠师参照历代遗留文字和绘画资料精心设计并重建了黄鹤楼。主楼为五层,高五十点四米,建筑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楼内有七十二根大红冲天柱支撑楼体,一、二、五层正厅墙壁有壁画,第四层设有挂壁画和木雕等艺术品,一层夹层为跑马廊,内设三个展室。各层以楼梯相通。楼顶为攒尖琉璃瓦覆盖,每层皆有飞檐斗栱,并形成六十个翘角,翘角上皆挂有一个金色风铃。攒尖顶下,四面各起一座骑楼,骑楼下各悬一块黑底金字楼匾,正面书写“黄鹤楼”三个大字。楼的铜顶,至今还保存着,是古黄鹤楼的惟一遗物铜顶。原装在清朝同治八年所建的黄鹤楼上,后流失。现已被找回并安放在黄鹤楼后的石基座上。

黄鹤楼

黄鹤楼Huanghelou

中国古代三大名楼之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古代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又说蜀费文袆登仙,曾驾黄鹤在此憩息。是唐以来文人学士云集,登楼歌赋的胜地。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抒写人们登楼的感受,气概苍莽,被誉为千古绝唱。黄鹤楼屡毁屡建,到清光绪时已荡然无存。近年已重建。今址在蛇山西端高观山西坡。楼高5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4 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

位于武昌蛇山(黄鹤山)西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因山而名,或云仙人王子安尝乘鹤经此,或云三国费祎常骑鹤来此憩息,故名。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原为戍楼。后屡毁屡修,楼之兴废,已莫能详记。据六朝、唐代文字记载,宋、元、明绘画,以及清代丝织品图和所遗照片,楼阁形制各别,规模不一,或层楼连庑,状若院宇,或独楼三层,耸天峭地,要之皆轩昂宏伟,辉煌瑰丽。黄鹤楼于南朝齐梁时已闻名于世,唐时尤盛。历代不少名人如李白、白居易、苏轼、岳飞、陆游、袁宏道、袁枚等,都曾到此写景抒怀。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传诵千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毛泽东1927年春所作《菩萨蛮·黄鹤楼》,有“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等语,亦脍炙人口。旧楼于清光绪十年(1884)毁于大火。今楼动工于1981年,建成于1985年,位距原址三百米处(原址已辟建为长江大桥引桥),形制略依宋楼而由三层增建为五层,一至三层四壁各镶大型壁画,以图绘与黄鹤楼有关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主建构易砖木为钢筋混凝土,前置门楼,右侧下列峙亭阁台榭以为黄鹤廊,整个建筑设计大胆,布局别致,高低错落,上下交辉,望去俨如宫殿,宏伟壮丽。

黄鹤楼

位于湖北武汉市内。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鹤矶上,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除,今桥头堡上仍刻有“黄鹤楼旧址在此”字样。新楼濒临长江,共五层,高51.4米。顶层正面悬“黄鹤楼”巨匾额。楼前有山门、牌坊、轩亭、宝塔。楼后建有诗碑廊和各种纪念性亭阁。楼雄伟壮观,是古典建筑的杰作。

黄鹤楼

位于武汉蛇山黄鹤矶头。楼因山得名。据传是三国吴黄武年间创建。以后各朝屡毁屡建,以致“楼之兴废,更莫能纪”,仅清代就重修4次,不幸至清光绪十年(1884)因附近失火延及被毁,但遗址所在地,仍吸引许多人慕名前来。现在的黄鹤楼是80年代重建的,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对于黄鹤楼,古人流传许多神话故事,如王子安乘鹤经过此地,费文伟驾鹤返憩于此,辛氏在此买酒等等,历代文人骚客也到此吟诗抒怀,最著名的是唐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古建筑。在新津县武阳镇,与纯阳观相距不足500米。民国24年 (1935年) 建。占地667平方米。楼高30米左右,共3层,为重檐歇山式。二楼上塑有吕洞宾骑鹤仙游像。三楼有清人黄云鹄手书大字 “黄鹤楼” 巨匾一幅。1991年公布为第三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鹤楼

故址在武昌黄鹤山 (俗称蛇山) 的黄鹤矶头,楼因山得名。相传建于三国时吴黄二年 (公元223年),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楼阁之一。后各代屡毁屡修,仅清代重修4次。据史料记载,昔日的黄鹤楼或重檐翼舒, 四闼霞敞; 或台楼环廊, 高标嶙; 或独楼三层,耸天峭地,轩昂宏伟,瑰丽辉煌。唐崔颢、李白、宋陆游等历代名人皆登楼摹景抒怀,题诗留字,尤以崔颢题《黄鹤楼》一诗更脍炙人口,名闻千古。兴建长江大桥时拆除,后在蛇山之巅新建,仿木结构,崇楼五层,飞檐互舒,黄色琉璃瓦覆顶,内外遍施彩画,装修典雅富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

黄鹤楼

中国古建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南岸蛇山之巅黄鹤矶头,因而得名。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历代文人登楼观景赋诗,留下许多诗文名篇。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在明代270余年间,黄鹤楼4毁4建。明末的黄鹤楼“制方,而补四隅为圆;二顶三层,高约五六丈。每隅合九角,每方四溜为柱,中外三起,外二起四面各二十柱,中一起四。楼后接楹屋数间”。清代是黄鹤楼建设的鼎盛时期,清乾隆元年(1736)建的黄鹤楼最为辉煌:自山以上,直立十有八丈。其形正方,四望如一;高壮闳丽,称霸山川。清朝最后一次建黄鹤楼是同治七年(1868)。最后一次毁于清末光绪十年(1884)。1983~1984年重建的黄鹤楼为5层,高51.4 m,平面呈亚字形,顶层中部冠以四方攒尖顶,四面环以荆楚民间风格的门楼。

黄鹤楼

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上。旧址在江边黄鹄矶头,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33年)。历代诗人到此摹景抒情,留下诸多名篇佳作,而以唐崔灏《登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最为脍炙人口。楼屡毁屡建,最后焚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建黄鹤楼于1981年破土动工,1985年建成开放。主楼5层,总高51.4米,巍峨壮观,四面檐下,正面题“黄鹤楼”,余三面有“楚天极目”、“南维高拱”、“北斗平临”匾额。全楼各层布置大型瓷砖彩色壁画、楹联、诗词等,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主楼周围建有配亭、轩廊、牌坊,并与其他建筑,组成黄鹤楼公园的主要景观。登临楼上远眺,江城风貌尽收眼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