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习学记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习学记言

南宋永嘉学派的著作。亦称《习学记言序目》。是对历代经史子书的评论。五十卷。南宋叶适著。叶适(1150—1223),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晚年讲学永嘉城外水心村,人称水心先生。永嘉学派的代表,淳熙五年(1178)进士。历任太学正、太常博士,代理工部、兵部、吏部等职。他力主抗金,并揭露当时兵弱财困的积弊。开禧三年(1207)叶适也以附韩侂胄用兵罪而被夺职。返回故乡,从事讲学,著述而终身。主要著作除《习学记言》外,还有《水心先生文集》和《别集》。
《习学记言》经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宋文鉴四卷。《习学记言》代表了叶适的主要思想。据其弟子孙之弘说:“初,先生揖录经史百氏条目,名为《习学记言》,未有论述。自金陵归,间研玩群书,更十六寒暑,乃成《序目》五十卷。”(《习学记言·孙之弘序》)也有人认为叶适归里后十年内已基本成书。
《习学记言》讲事功之学。叶适认为,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两句话为理学家所乐道,但是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卷二十三)。直斥“无功利之道义”为“虚语”。反对理学“以义抑利”、“存理去欲”的观点,强调“以利和义”。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农业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道德的基础。“夫衣食逸则知教,被服深则近雅。”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道德水平才能相应提高。批判了“以性为静,以欲为动,尊性而贱欲”(卷八)的观点。在经济思想上,叶适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主张“通商惠之,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卷十九)。这些思想是为他的政治改革和抗金主张服务的。
《习学记言》在道器观上,反对“尽遗万物而特言道”(卷七)的道学家。对道器(物)关系作了新的论证。认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该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卷四十七)也就是说,道不能离开物而独立存在。道是无限的,具体物是有限的,道和物之间存在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但道依存于物,决没有超乎物质世界的道,只有认识了具体事物,才能达到对道的认识。同时,也只有认识了道,才能概括具体事物。他反对唯心主义的道“先天地生”的观点。同样,他对理学家所讲的“太极”也作了批判。反对所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认为“极”无非是准则、标准的意思。“极”并非是物之外存在的一种东西,只有物才能有建极。总之,他认为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另外有“道”和“极”。
《习学记言》阐述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认为宇宙万物其形态不同而又是统一的。任其不同而又不失其所以统一者,就是“理”(“道”)。“理”是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叶适说:“理未有不对立者也。”(卷一)“阴阳、刚柔、逆顺、向背、奇耦、离合、经纬、纪纲”等都是相互依存的。而最终达到了平衡和调和,这就是真正的道,即“中庸”。他赞成《中庸》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中庸”就表现在日月寒暑,风雨霜露,作物生长等都是有条理的、可以测算的。同样,人类社会的君臣父子、仁义教化等等也都有其“中庸之道。”
在心物知行之辩上,《习学记言》反对孟子的主观唯心主义。“盖以心为官,出孔子之后,以性为善,自孟子始。然后学者尽废古人八德之条目,而专以心性为宗主,致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卷十四)尖锐批判了孟子的“尽心知性”、“尊心官贱耳目”之说,认为正确的认识途径是“内外交相成”。要获得正确知识,一方面要靠“耳目之官”,另一方面又要靠“心之官”。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为聪明,自外入以成其内也;思曰睿,自内出以成其外也……古人未有不内外交相成而至于圣贤。故尧舜皆备诸德,而以聪明为首。”(卷十四)这就是说,“内外交相成”是以感性为基础的。认为理学家片面强调“心之官”的作用,强调内心工夫,往往以为一顿念即可成为圣贤,完全脱离了实际。同时,还肯定认识是个积累的过程。“智者知之积”(卷三),智慧是勤劳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
《习学记言》指斥佛教“以坏灭为旨”,认为“行其道必亡”(卷四十三)。
总之,叶适作《习学记言》目的是为了“稽合乎孔氏之本统也”(《孙之弘序》)。他认为孔子之后,“学失其统久矣”,而此书一出,“前圣之诸业可续,后儒之浮论尽废”(同上)。俨然以儒家正统自居。所以,他对自《易·系辞》及孟荀以下都有讥评,直接针对周、邵、二程等理学家,对其认识论上的根源佛、道思想都作了广泛的批判。在当时,对宋明理学形成极大的冲击。其所代表的永嘉学派在当时也与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并列于世。全祖望说:“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卷五四《水心学案》按语)
有宋刊本,《永嘉丛书》本,还有清光绪黄体芳刻本。1976年中华书局以后者为底本,点校出版,题为《习学记言序目》。

习学记言

又称《习学记言序目》。南宋叶适著。共五十卷。论经十四卷,论诸子七卷,论史二十五卷,论文鉴四卷。上至《易·系辞》及孟、荀,下迄周、邵、二程,均有评讥,于评述中表其尚事功倾向。有清光绪黄体芳刻本。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习学记言序目》点校本。

习学记言

南宋叶适之读书札记。又称《习学记言序目》。据孙之弘序,本书起初只是“辑录经史百氏条目”,没有评论,故名《习学记言》;后来,叶适“研玩群书”,加以论述,乃以“序目”名书。全书共50卷。其中,经14卷,诸子7卷,史25卷,文鉴4卷。他通过评论儒家经典、诸子、史籍,“集时政之得失”、“究物理之显微”,表达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尤其是伦理方面的思想观点。叶适对周秦以来儒家传统思想和理学伦理思想多有批判,认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道虽广大”、“而终归之于物”,离开“物”,“道”也就不复存在。他针对理学家们的反对功利,大胆地否定了“仁义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的道义论,明确提出,道义不能脱离功利,一旦离开功利,道义也便成为“无用之虚语”。叶适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是批判崇尚空谈玄想的理学的有力武器。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有《习学记言序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