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贺知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贺知章659—744

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初,擢进士,累迁太常博士。开元十三年(725),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又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改徙工部。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天宝二年(743),辞归故里,卒年86。《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唐窦蒙《述书赋·注》: “自号四明狂容。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唯命。”唐权德舆《秘阁五绝图贺监草书赞》、刘禹锡《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均赞其草书。唐韦续《墨薮》曰:“贺知章纵笔如飞,酌而不竭。”书迹有*《孝经序》、《洛神赋》、《胡桃帖》、石刻《龙瑞宫记》等。两《唐书》有传。

贺知章659?—744?He Zhizhang

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人(浙江萧山)。开元中入仕,天宝初,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不久去世。贺知章少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旷达,善谈说,晚年尤放诞,不拘礼度,尝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经常醉后属词,文不加点,动成卷轴。在长安时,与李白一见为忘形之交,称白为“谪仙人”。所作七言绝句清新婉曲,韵致盈然,不事雕琢,明白如话,如《咏柳》、《回乡偶书》,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全唐诗》有其诗1卷。

贺知章约659—744

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浙江萧山)人。少因文词知名,性旷达,善谈说,以“清淡风流”为人所倾慕。证圣时(695年)擢进士,晚年放诞、不拘礼度,常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经常醉后属词,文不加点,动成卷轴。因张说的推荐,曾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同撰《六典》和《文纂》。开元十三年(725年)迁任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在长安时,与李白一见为忘年之交,称白为“谪仙人”。所作七言绝句清新婉曲,韵致盎然,不事雕琢,明白如话,如《咏柳》、《回乡偶书》,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全唐诗》 存其诗一卷,仅十九首。

贺知章约659—约744Hezhizhang

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累迁礼部侍郎、太子宾客兼秘书监。世称贺秘监。天宝三载,因病清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制诗送行,未几而卒。贺知章少即以文词知名,性倜傥,善谈笑,晚年尤放诞不拘,自号 “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能饮酒,与李白、张旭等并称为 “饮中八仙”,醉后属词,文不加点。擅长草隶,世人宝之。工诗,与张若虚、包融、张旭合称“吴中四士”。其诗以七绝见长,清新婉曲,善用比喻,语浅意深,颇富情味, 《回乡偶书》、《咏柳》等均为传诵的名作。《全唐诗》录其诗一卷,收诗19首。有 《贺秘监集》 传世。

贺知章659~744

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时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太子宾客、秘书少监等职,后归隐镜湖,不久去世。
贺知章性格旷达豪放,不拘礼法,谈笑诙谐,放诞嗜酒,自号“四明狂客”。他与李白、张旭等人友善,在一起饮酒赋诗,时称“醉中八仙”。开元初年,他与包融、张旭、张若虚号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的诗多抒情写景作,清新流畅,善创新意,自成一格。例如《咏柳》是一首歌咏柳树的诗歌,但他所歌咏的不仅仅是柳树,而是借柳树歌咏春风。他用剪刀比喻春风,是它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不管吹到哪里,就把勃勃生机带到哪里。他赞美柳树,赞美春天,也赞美了一切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类。构思新颖,比喻巧妙,意境高雅,富有层次感,真令人赞叹不已。他的《回乡偶书》二首也十分清新而深沉地表现了一位长期宦游他乡的老人回故乡时的真切感受。他的诗今存19首,收在《全唐诗》中。

贺知章659—744

唐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进士,官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后还乡隐居。性放达,好饮酒,工书法。今存诗20首,多为应制及祭神之作。《回乡偶书》、《咏柳》亲切有味,流传较广。

贺知章659~744

唐代诗人。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玄宗时,任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归隐镜湖。为人性喜饮酒,放诞不拘礼法,与李白友善。《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今存20首,大都为应制和祭祀之作。其中《咏柳》及《回乡偶书》,清新俚俗,语短情长,有名句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唐诗绝句中的珍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