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黑衣大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古译名。波斯人呼阿拉伯人为Tazi,唐人音译为大食,以指阿拉伯,而以末换(二世)之前称白衣大食。阿拔斯乃穆罕默德叔父之名。至其曾孙,创为一种秘宗教派,推崇阿拔斯为圣,其后代为圣裔。这一教派迅速在呼罗珊地区流传,并形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至白衣大食末期,呼罗珊人阿拔斯党徒阿布德尔·拉赫曼·布·穆悉林于木鹿起义,张黑帜以聚众。总督纳赛尔出讨兵败。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他们与纳赛尔决战泥沙布尔,大捷,纳赛尔寻死。749年,攻入库法,扶立圣裔阿蒲罗跋,黑衣大食正式建立。建立之初,就同唐朝发生了武装冲突。751年,怛逻斯之战,决定了唐朝的失败。自此,黑衣大食全面支配中亚。随之大食与吐蕃的矛盾日益深化,而与唐的矛盾则逐渐缓解。黑衣大食时代,文化高度繁荣。它继承波斯的古老文化传统,并广泛吸收希腊、罗马、印度文化,从而成为一种成熟的新型伊斯兰文化。 黑衣大食又称“东在食”。中国史籍对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称谓。因其旗色尚黑而得名。西方文献称之为东萨拉森帝国。 黑衣大食唐玄宗以后的中国对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称呼。唐天宝八年(749)创建。王朝以黑色为标帜,崇尚黑色衣服。十年(751),唐朝与其发生怛罗斯之役,唐朝失败,黑衣大食全面控制了中亚。北宋至和二年(1055),黑衣大食灭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