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乡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乡兵土兵。募本地人为兵,以维护本地治安。宋代乡兵用以防守边境。《宋史·兵志四》: “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 乡兵兵种名,封建社会的地方性武装。北魏末年,各地方的豪强以私兵和部曲为骨干纷纷建立起乡兵,自此历代多有,具体名称则因时因地而异。西魏、北周建立府兵制时,曾吸收乡兵转为正规军,由大都督或仪同率领。宋代设置多种乡兵,除神宗时所设遍及各地的保甲外,余者均属地区性的。如土丁、弓箭手、弓弩手、枪手、枪杖手、寨兵、义士、义勇、忠勇、胜兵、民壮、洞丁、良家子、把截将、巡遏将、忠义巡社、民社等。其成员多数选自户籍,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一般是三名到五名壮丁中选拔一名充当,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定期教阅,免除其部分赋役,在教阅或参加军事行动时,也发放一些钱粮。有些边州乡兵的成员则由“士民应募”,在边地垦佃官田,缴粮纳草,并守护边土。乡兵或沿用各时期正规军的编制,或按保甲法组成,或几种编制互相参用,各不相同。各种乡兵的素质差别甚大。多数乡兵有名无实。只有少数乡兵,如北宋时对西夏作战的弓箭手和南宋时对金、元作战的京襄、两淮土豪民兵,具有相当战斗力,不亚于正规军。元代,政府掌握的某些地方武装,如辽东的糺军、云南的寸白军、福建的畬军等,均不远戍他方,亦属乡兵。元末,各地组织的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地主武装“义兵”,也属乡兵。明代,为调佐军旅缓急,召募具有地方长技者为乡兵。隶军籍者有浙兵、川兵、辽兵。浙兵善狼筅,间以叉槊。其他多不隶军籍,如山东的长竿手、徐州的箭手、善水战的漳泉兵、善骑射的陕西兵等。清代,在八旗兵与绿营兵之外,为适应当地防务需要,于当地召募乡兵。其数额不定,兵饷不一,武器不同,聚散无恒。它始雍正年间,发展于乾嘉时期。各地乡兵名称亦异、如屯练、民壮、乡团、渔团、沙民等。曾国藩、李鸿章所募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湘军、淮军,已开始由乡兵上升为正规军队。 乡兵乡兵源于西汉,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北宋时,乡兵组织已很庞大。当时,陇东、陇右、陇南等地的乡兵,组织健全,人数众多,成为抗击西夏的重要力量。治平元年(1064年),陕西诸路(包括陇东、陇右) 的乡兵, 总数达13. 8万余人。后来分为7路,其中在今甘肃境内者有4路,每500人设1名指挥使。乡兵一般只防守本乡本堡,保卫乡土;但依形势需要,也被征调外出作战。平时,粮饷和枪械由本乡、本堡供给;外出作战时, 则由国家负担给养。 乡兵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武装力量,又称民兵。始于五代后晋朝。规定每7家出1兵,军械自备。宋代沿袭旧制,按保甲法管理,5人为一小保,5小保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或以50人为一队。宋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乡兵一直存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