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打击乐器。形如圆筒,两面蒙皮。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等,同为世界上鼓的最早发源地。公元前21世纪前的原始社会,鼓已用于音乐、舞蹈。卤簿乐常以其独奏为前导,并且普遍用于劳动、祈神、求雨、巫术、宗教、战事、役事、庆典及生活诸方面。其品种繁多,仅唐代就有30多种。宋陈旸《乐书》绘有各种鼓的图像,如担鼓、齐鼓、鸡娄鼓、羯鼓、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杖鼓、腰鼓等。

军中行令之器,以皮制成。两军战,击鼓则进,鸣金则退。《资治通鉴·秦纪·昭襄王五十二年 (公元前255年)》: “临武君曰: ‘善。请问王者之军制。’ 荀卿曰:‘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战,上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

中国古代击乐器。古有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鼓为其一,属于革类。其形如桶,或凸肚,或细腰,或一头粗一头细。一面或两面蒙以动物皮革,击之有声。制鼓桶之材料有多种,最初用土、用陶、用石及玉,其后用铜、用木、用竹,而以用木者为最常见。南方多用楠木、樟木,北方多用梓木、桑木。鼓皮所用之材料亦不同,如雷鼓用马皮,灵鼓用牛皮,鱼鼓则用猪皮或羊皮。在古代,鼓的使用范围极广泛。其主要用途,即有“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以祭鬼神”之说。其中,用于战场的称为“鼖鼓”,以调整军队的进攻步调; 用于农田的称为 “鼛鼓”,以统一农人的劳作频率; 用于宫廷、宗庙、坛壝的称为“建鼓”、“晋鼓” 等,以节制雅、俗等音乐的演奏节拍。故有“鼓为众音之帅” 的说法。在宫廷音乐演奏中,鼓的分类更为繁细。如祀天神时所用之鼓称为“雷鼓”,有八面,由八人同时击奏。祭社稷时所用之鼓称为 “灵鼓”,有六面,由六人同时击奏。享先祖时所用之鼓称为“路鼓”,有四面,由四人同时击奏。随着古代宫廷音乐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日益交融,鼓的种类也日渐增多。如唐代十部乐中所用鼓乐,即有节鼓、腰鼓、齐鼓、檐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等多种名目。还产生了以鼓为主要演奏乐器的各种鼓曲。其著名的有: 隋唐时期的 《鼓一曲十堞》,“一曰惊雷震,二曰猛虎骇,三曰挚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夔吼,六曰鵰鹗争,七曰壮士奋怒,八曰熊罴哮吼,九曰石荡崖,十曰波荡壑。并各有辞。”仅观其乐目,即可想见其刚猛、雄浑之演奏风格。又如《羽葆鼓五色十八曲》,“一、大和,二、休和,三、七德,四、驺虞,五、基王化,六、纂唐风,七、厌灾精,八、肇皇运,九、跃龙飞,十、珍马邑,十一、兴晋阳,十二、济渭阴,十三、应圣期,十四、御宸极,十五、宁兆庶,十六、服遐荒,十七、龙池,十八、破阵乐。”其风格更为庄重、典雅。宫廷所用鼓乐,装饰十分华丽。如隋代之羽葆鼓,置于车上,顶造层楼,“四角金龙,垂流苏羽葆”, 故名羽葆鼓, 后世多沿用之。

鼓是击奏膜鸣乐器。中国为世界上最早的鼓的发源地,对周边国家曾产生过较大影响,甚至有些现在我国已较少见到的鼓,外国却沿用至今。鼓一般由皮膜做鼓面,张紧于框(多为木制)上,演奏时用鼓槌、鼓棒或手击奏。鼓的种类很多,根据其用途,大体上可分为:民族乐队用鼓,如花盆鼓(个大,形状如花盆)、堂鼓及大小不一组合在一起的排鼓(多用于以鼓为主奏乐器的曲目)等;民间喜庆活动用鼓,如大鼓、腰鼓等; 少数民族喜庆活动用鼓,如维吾尔族的手鼓、朝鲜族的长鼓、傣族的象脚鼓、苗族的铜鼓等; 戏曲伴奏用鼓,如板鼓、堂鼓等; 曲艺伴奏用鼓,如单弦中的八角鼓、京韵大鼓中的书鼓等。各种鼓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互相融会,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发展。目前,鼓类以众多的种类、形态及应用的广泛居打击乐器之首,成为人们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鼓为打击乐器。古代铜鼓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和宴会、祭祀的乐舞。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例: 一例有两件,其中一件是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饰兽面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例也有两件,解放前出土于陕西凤翔。器形相同,简状,底中空,全身饰蟠虺纹,是春秋时代的乐器。大量铜鼓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楚雄万家坝发现的铜鼓材料证实,其产生时间约在春秋时代。西南地区铜鼓的前身,可能是由作为炊具的铜釜发展演变而来。鼓身由鼓胴、鼓腰、鼓足构成。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青蛙、马等立体形象。纹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一般在祭祀中使用,同时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春秋时白狄的一支。春秋初期居秦、晋之间(今陕北和晋西)。白狄东迁时,进至今河北省晋县西。周景王十八年前527),遭晋正卿中行穆子(荀吴围攻,食尽力竭而降,首领载(鸢)鞮被掳。不久,归还鞮,使统治该部。二十四年举兵反晋, 依附鲜虞氏。翌年中行穆子用计突袭鼓都昔阳亭(今河北省晋县西北),鼓兵败被灭,鞮再次被俘,晋派大夫涉陀统治该地。

鼓为打击乐器。古代铜鼓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和宴会、祭祀的乐舞。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例,一例有两件,其中一件是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饰兽面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例也有两件,解放前出土于陕西凤翔。器形相同,筒状,底中空,全身饰蟠螭纹,是春秋时代的乐器。大量铜鼓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楚雄万家坝发现的铜鼓材料证实,其产生时间约在春秋时代。西南地区钢鼓的前身,可能是由作为炊具的铜釜发展演变而来。鼓身由鼓胴,鼓腰、鼓足构成。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青蛙、马等立体形象。纹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一般在祭祀中使用,同时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