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龙船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龙船节

清水江畔的苗族人在5月24日-27日过龙船节。苗族的龙船体很长,分母船和两侧的子船三部分,是用整条杉木掏成的。24日举行隆重的开划仪式,每船多达三四十人。节日过后全寨聚餐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时间:5月24日-27日
地点:台江县施洞镇
活动内容:划龙船、踩鼓、对歌

龙船节

贵州清水江苗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节日。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节日期间,水手身穿紫青色对襟衣,蓝色布裤,头戴马尾斗笠,手持浆板,在锣鼓手、舵手的共同配合下,在江岸的观众的呐喊声中,争先恐后,飞桨破浪,一艘艘龙舟在粗犷的龙舟歌声中飞快驶向目标,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届时,还举行跑马、斗牛、踩鼓、游方等活动。我国东南沿海和水乡地区在端午也举行龙船节。

龙船节

又称“龙舟节”,盛行于东南沿海和西南诸省水乡地区的群众性节日。起源于古越族习俗,后流传到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时间因地各异,南方各省端午,元夕举行。西南各少数民族按自己的传统节日举行。

龙船节

苗族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尤以施秉、台江两县为盛,因此地处沅阳河和清水江上游,另外,也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节期各地略有不同,但都在农历每年五月初五至二十七日之间,一般举行3天。周围群众于节日里汇集于举行龙船赛的江两岸。苗族龙船由三根又粗又直的杉木凿成槽状,捆扎在一起而成,中间为母船,两旁为子船,船长7尺,船宽3尺余,船头是以7尺长的水柳木雕成的“龙头”,而且彩色油饰,活灵活现。龙船下水前要杀白公鸡祭祀,以求平安。龙船下水后,先在水面划转3圈,然后才能驰向赛区。船头插两面旗,分别写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条船上有水手(划桨的)20—38名,只要同组参赛船的水手人数相等即可。桨手们上身着紫、青色对襟短衫,下穿长筒裤,腰扎银扣绣花腰带,顶戴马尾斗笠,斗笠边周有刺绣图案,顶上插有三根野鸡翎,称作凤尾。水手各握一支5尺桨,分坐在两侧子船上。母船上有位德高望重的压阵鼓师担任指挥,另有一位男扮女装的男孩司锣。比赛开始后,龙船在江面上似箭脱弦,破浪而前,两岸万众欢呼,声震山川。除龙船赛外,还有赛马、斗牛、斗鸟、对歌、跳芦笙、踩鼓(舞蹈)、游方(恋爱、交友)、贸易、访友、饮宴等一系列活动。节日来历的传说颇多,一说是为了纪念杀死恶龙的苗族古代老英雄故亚,又说是古代有个独生子死于龙口,其父烧毁龙窝为子报仇,不料大雨滂沱,九昼夜不止,有一小女无意间用洗衣棒槌搅动江水,口喊“冬冬多!”顿时天气放晴,死龙浮出。后来龙为了转生,托梦于苗族先人,每年五月制龙船于江上划游,可保五谷丰收,故有龙船节。龙船上司锣的男孩要扮作女装,来由于此。

龙船节

湖南西部、贵州东南部苗族的节日之一。一般在每年夏历五月廿四至廿七前后举行,也有在五月初五举行的。传说是为了纪念杀死恶龙的古代苗族老英雄故亚。届时苗族群众盛装聚集在河边,观看划龙船比赛。苗族龙船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木挖成槽形绑扎而成,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间一根母船,两边是子船。由鼓头,锣手各一人指挥水手划船竞赛。赛后进行对歌,男女青年还在芦笙、唢呐、竹笛、芒筒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欢度节日。解放后,增加了商品交流、图片展览、放映电影、文艺演出等内容。

龙船节

苗族节令习俗,流行于湘西、怀化一带。时在夏历五月初一,历时3天。苗族龙船平日放在船棚或盘瓠庙内。节时,在龙船或盘瓠神位前摆上供品,燃香放鞭炮,高唱《接龙歌》 (亦称“开神门”),然后锣鼓开道,从庙中请出两条龙,一大一小,称“母子龙”。50~100名头包青丝帕,身穿青衣的男青年充当划手,一路上轻摇慢荡,轻锣轻鼓,轻声咏唱《根源歌》。龙船过寨,鸣放铁炮,传告亲友。岸上摆起茶点,插上五彩旗,燃香焚纸,鸣放鞭炮“接龙”。有的还要向船上的人敬米酒,并将鹅鸭彩绸等礼品挂在龙头上,龙船上则唱《谢茶歌》。船游一圈以后,将其送入庙中或龙船棚内,唱《送神歌》,恭请“龙神” 归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