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龙门Longmen又称禹门口。为黄河晋陕峡谷的南口。在山西省河津县西北部和陕西省韩城市东北部。此处,龙门山夹峙于黄河两岸,形成宽仅百多米的嶂谷。两侧石灰岩山地,经流水切蚀,形成高达200—300米的壁立雄崖,黄河穿流其中,水势湍急,浪花飞溅,颇为雄险。古人望之形如阙门,故名龙门;并传说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鲤鱼跳龙门”发生地。古书《禹贡》曰: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故又取名禹门口。历代诗文多附会上述传说,对这里的形胜大加渲染,著名的如:“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河水至此,直下千仞,地皆震撼;其下湍澜警波,如山如沸”等。禹门口口狭谷深,水成一线,河道中有两座石岛,巍然屹立,就像几道大门,十分壮观。原石岛上曾建有龙门庙,今已毁圮。黄河两岸之间架有铁路桥、公路桥和索桥,构成三桥并立胜景。 龙门位于西山的罗汉山,濒临滇池。漫长悬崖峭壁上,凿有许多石室、石道、石栏、佛台、佛像,包括达天阁石室、达天阁小石坊、别有洞天、云海、石林、慈云洞、龙门石坊等。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道士吴来清开凿,至咸丰三年(1853)竣事,这一巨大石刻工程持续了七十二年。首倡者吴道士一人即坚持不懈十四年。石道未开之前,这段路需攀铁索危蹬方能通过。云华洞前摩崖石碑有钱匡之书刻龙门工程始末。彝族文人那文凤有诗赞颂龙门工程:“万钻千锥显巨才,悬崖陡处辟仙台。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龙门内雕有“魁星点斗”,魁星足踏鳌背,提斗执笔,形象灵动。他如门楹、台案、供瓶、香炉及游龙等各种装饰,均在崖石上精雕细刻而成,而又颇具天然之妙。“仰笑宛离天五尺,凭临恰在水中央”。石刻垂直高出滇池水面三百余米,站在龙门,恍若置身霄汉。 龙门位于市东北约25公里,亦名禹门。《尚书·禹贡》说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这里龙门山东西夹河,相对耸峙,形如阙门。上游河谷狭窄,下游渐宽渐低,黄河从龙门喧嚣奔腾而下,声如惊雷。前人有诗云:“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禹门春浪”为韩城胜景之一。《韩城县志》载,龙门石崖上原摩刻有斗大的“龙门”二字,今已无存。两岸龙门山上皆有禹王庙,日军侵华时以炮火毁之。龙门自古为秦晋交通冲要,往来唯靠舟船摆渡。近些年来陆续架起铁索桥、公路桥和铁路桥,龙门摆渡成了专供游人观赏景致的一项节目。 龙门❶又称“禹门”。在今山西河律县西北。当黄河水流经壶口而下,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名。相传为夏禹所凿,故称“禹门”。 龙门旧指科举试场之正门。唐周墀《贺王仆射放榜》诗:“欲到龙门看风雨,关防不许暂离营。”《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我们两个人一起去交了卷子,一同出来,在龙门口一挤,回头就不见了。”因亦借指科举考试,中式者为登龙门。 龙门(一)即禹门口,在陕西韩城市北30公里,东与山西河津县相连,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如立,形如阙门,故名龙门。《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自古以来龙门为秦晋交通要冲。(二)即伊阙,在河南省洛阳市南12.5公里, 伊河两岸为我国著名石刻艺术宝库。 龙门又称禹门。在今韩城市东北约30公里处。相传大禹导河于此,凿以通流。西岸形如门阙,峭壁对峙,黄河流经其间,惊涛骇浪,声震岩谷。古时为秦晋交通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 龙门黄河中游的重要门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城北约30千米处,跨黄河东西两岸,形如门阙,故名龙门。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开凿以通流,故又称“禹门” 。龙门山东西对峙,黄河流经其间,出龙门后一泻千里,形成佳景 “禹门春浪” 。 龙门位于平原县城东南角。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后来拆除。洞楣上刻有狂草“龙门”二字的石碑,现存该县图书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