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书目答问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书目答问

推荐书目。清张之洞(生平见《劝学篇》条)撰。编写于光绪初元(1875)张任四川学政期间,由缪荃孙助理考订版本。目的是想为诸生解决“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眩惑,指导读书治学的门径。作者以“经世致用”为标准,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慎择约取出基本的、具有代表性或总结性的重要著作二千二百种左右,其中四库未有之书约占十之三四。所录图书以国学要籍为主,兼取西洋科技译著,如《几何原理》、《泰西水法》、《克虏伯砲说》等,贯彻了作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治思想。选录版本则以利于初学者易买易读为原则,无从购求者不录。
书目按经、史、子、集、丛分别条疏,厘为五卷。卷一经部,分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小学三类。卷二史部,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古史、别史、杂史、载记、传记、诏令奏议、地理、政书、谱录、金石、史评十四类。卷三子部,分周秦诸子、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杂家、小说家、释道家、类书十三类。卷四集部,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四类。卷五丛书,分古今人著述合刻、清代一人著述合刻二类。别录入门书目四种:群书读本、考订初学各书、词章初学各书、童蒙幼学各书。另附《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其著录的最大特点是在书名下列举若干比较重要和常见通行的版本,例如“多传本者举善本,未见精本者举通行本,未见近刻者举今日见存明本”。对某些版本并加比较、评论,指出各本的特点、差异和优劣。另外,于部类之下撰写小序,申明立类和择录的原则。对部分图书略加注记,指明要点。一类之后低一格为次录,类属之中相依而可细分者,则用“钩乙”标志,“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
《书目答问》虽然不是第一部推荐书目,在它之前已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湖北学政龙启瑞编撰的《经籍举要》,但它对目录学发展的贡献却超过前者。首先,作者广泛运用传统目录学的优良方法,既丰富了内容,扩大了信息,也增强了学术性,提高了参考价值,令人对推荐书目这种新生的目录类型刮目相看。其次,作者敢于修正四库分类,于经史子集之外,别立丛书一门。姚名达评论此法“虽未能破坏四部内质,然已示人以四部之不必拘守”。影响所在,至今犹被采用。其三,作者既收录大量重要清人学术著述,并附《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以区划清代学者的治学专长及其学术流派,使书目具有总结清代学术成就的意义,也是对中国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优良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当然,《书目答问》在收书、分类、著录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缺陷,如摒弃戏曲小说,对四库禁书未加补充,选录版本并未尽依《略例》,漏略舛误不在少数。但从总体说来,它对完善推荐书目的目录体制和方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学举要书目、新学书目的竞相争起产生积极影响。再由于推荐书目本身拥有的读者优势,致使它问世以后“翻印重雕不下数十次,承学之士、视为津筏,几至家置一编。”成为继《四库总目提要》以后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书目。
最早于光绪二年(1876)在四川成都大字写刻初印,光绪三年(1877)原刻本经作者勘定,增补二十余处,于是有了原刻初印本和后印改定本的区别。以后五十年间各地翻刻重雕、石印铅印,大率不出初印、后印两个系统。如光绪五年(1879)在贵阳刊印的王秉恩校刻本(又称贵阳本),即据后印改定本校正凡二百八十余处。光绪二十三年(1897)河北莲池书院刊印的卢靖《慎始基斋丛书》本,则据原刻初印本重刊,校补七十余条。此外还有江人度《书目答问笺补》、叶德辉《书目答问斠补》等。这些本子虽各有增改,但基本保持原貌。直到1931年南京国学图书馆排印出版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才使原书面貌起了较大变化。《补正》补录图书一千二百种左右。其中部分为《答问》未收而加以补充的要籍,使举要性质更为完整。部分为《答问》成书后清人或近人的研究成果,其成就超过前人者,从而使原书总结学术成就的意义延伸了半个世纪。所补图书版本有采自敦煌古籍、殷墟甲骨及未刊稿本,更具重要价值。《补正》还补足或纠正了《答问》漏略或讹误的书名、卷数、作者姓氏、刻书年代近百处,虽未尽善,但已大大提高了原著的学术参考价值,而成为更受读者欢迎的新版本。《补正》有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柴德赓校本和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徐鹏校本。

书目答问

(清)张之洞撰。5卷。此书为作者任四川学政时,委托著名目录学家缪荃孙为成都尊过书院学生所开的阅读书目。共著录图书2200余种,分经、史、子、集、丛五部,再分小类、子目若干。每书下注明卷数、作者(当代人不注)、通行易得本,间有简明按语。有附录二:1.《别录》,记初学之书;2.《国朝著述家姓名略》,介绍清人学术流别。版本颇多。

书目答问

书目名。清末张之洞(1837—1909)委托缪荃孙(1844—1919)为成都尊经书院学生所开的导读性书目。列书2000余种。分经、史、子、集,另创丛书部。末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近人范希曾撰有《书目答问补正》五卷。

《书目答问》

著名的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书。清代张之洞撰。张氏在任四川学政期间,为回答 “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 而作。1876年刊行。在经、史、子、集 “四部” 外另立 “丛书” 部,共录图书2200余种,均注明作者、卷数、通行版本等。重在精选好书和好的版本,以便初学。今有范希曾 《书目答问补正》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书目答问

不分卷。清张之洞撰。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著名目录学家。同治二年 (1863)一甲三名进士,官至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卒后,谥文襄。该书为其督学四川时,令其幕僚缪荃孙等编纂而成。该书分类虽然依四部之旧,却又于经、史、子、集之外另立“丛书”一部,总为五部分类。每部类下虽再分小类,却不标目,仅用“钩乙”符号为区分标志。所著录的书籍,以时代先后为序。只是经部有“群经总义”、史部有“古史”、子部有“周秦诸子”等目,使读者渐识门径。其经部著录,多主东汉经学之说;史部著录,去岁时类,以子部小说类入杂史;子部著录,以杂家入儒家,儒家又分经济、理学、考订;集部著录,存历代名家有传本者。记录版本,不拘泥于宋、元刻本、抄本,而以明、清以来各家校刻善本为主,断自光绪元年(1875)以前。该目因是指导学子读书治学,故所著录之书皆为重要书籍,共二千二百余种。其中,十之三四为“四库全书”所未收,而校本、注本晚于“四库”者更有十之七八,又有一定数量的中外科技图书。五部类之后,又有别录,相互配合,更有利于指导学子读书。书后附录《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列举姓名、籍贯,便于了解清代学术源流。该书目记录刊刻、版本,舛误较多,集部全不载刊本。虽有缺陷和不足,却不失为读古书、治旧学的一部有价值的工具书。传本先有四川原刊本,后有《张文襄公全集》本。民国年间,赵祖铭有校勘记一卷,收“慎始基斋丛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