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经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经济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山东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建设都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在所有制方面,搞“穷过渡”,把生产队核算升为大队核算,或把生产大队核算“过渡”为人民公社核算,把农民的自留地、自留山和自留零星树统统收归集体,把农民家庭副业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取缔农贸市场,搞单一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在产业结构上,片面执行“以粮为纲”,搞单一经营,直到1978年,山东省的经济作物面积只占总播种面积的13.3%,连适宜种棉花的鲁西北地区许多棉田也改种粮食,结果造成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出现不少的“高产穷队”,而粮食生产也没有搞上去,鲁西北四区每年还要由国家调入50万吨救济粮、拨付数千万元救济款,成为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在农业基本建设方面,国家、地方、集体和农民都进行了大量投资,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间,光是国家对山东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就占全省基本建设的17.5%。在此期间,搞了一些有效的工程,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搞了不少无效劳动和形式主义的东西,特别是又重新搞了一些“一平二调”。在分配方面,实行高积累、低消费,推行平均主义。由于集体对农民的分配以实物为主,又实行“人七劳三”的比例分配,多数单位除实物又无现金可分,这就不仅使劳者吃亏,而且造成大量的三角债。“文化大革命”十年,使山东农村经济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倒退。1976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只有141. 85亿元,粮食总产量2241. 5万吨,棉花总产量15. 8万吨,花生总产量57. 1万吨。与1966年相比,棉花减产21.6%,花生减产40.8%。粮、棉、油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有下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1.12元,10年间平均每年仅增加0.83元。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山东开始调整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但是“左”的错误没有彻底清除,在“两个凡是”的影响下,又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在普及大寨县的运动中搞了一些形式主义,仍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978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只有144.84亿元,粮食总产2 288万吨,棉花总产15.4万吨,花生总产93.9万吨。但乡镇企业发展到203 975个,从业人员达到322. 86万人,企业总收入达48.53亿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