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白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李白701—762

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即昌明,今四川江油县南)人。从开元十三年(725)起,经巴渝,出三峡,游洞庭湖和襄汉、庐山、金陵、扬州、汝海等地。十五年,娶许圉师孙女为妻,遂留居安陆。数年后又在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漫游。十八年到达长安,谒张说等,游邠州(今陕西彬县)、坊州(今陕西黄陵县)。受到冷遇,次年离长安,到宋城。此后,时返安陆,时出漫游。天宝元年(742),应玄宗征召入长安,经贺知章称誉,命供奉翰林。后遭谗毁而被疏。天宝三载,玄宗赐金放还,被迫离京。此后,漫游洛阳、开封、济南、鲁郡、扬州、金陵、越中、浔阳、幽州、宣城、南陵等地,并曾与杜甫同游。至德元年(765)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他被流放夜郞,乾元二年(759)在白帝城遇赦。晚年漂泊武昌、浔阳、宣城等地。宝应元年(762)病逝于当涂。李白是富于浪漫气质的大诗人,创作成就卓异。今存诗900多首,尤以古诗和绝句为长。李白诗歌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丰富的,有对政治黑暗腐败的揭露批判,有对于劳动人民生活的反映; 有对权贵的蔑视,有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有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的表现,也有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感情的抒发。也有大量描绘自然风光的篇章,为祖国锦绣山河增色不少。他的诗歌想象丰富,手法夸张,风格雄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他的词和散文,也不乏名篇。其著作版本较多,以宋版《李太白文集》为最早。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为前人最完备的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辑注本为底本,而青出于蓝。另有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由巴蜀书社出版。两《唐书》均有《李白传》。今人詹锳有《李白诗文系年》,安旗、薛天纬有《李白年谱》,王运熙、李宝均有《李白》。

062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四川江油)人。少年博学多览,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20岁左右游历成都、峨眉山,并在青城山隐居。25岁沿江出川,近20年时间,漫游了大半个中国,饱览了祖国的壮丽山川,写下了许多驰名千古的诗篇。天宝元年(742)受唐玄宗征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去职,离开长安,开始了十年漫游,足迹遍布汴梁、齐鲁、江浙、燕赵,并在此期间结识了杜甫。这段时间他思想消沉,求仙访道,寻药炼丹。安史之乱中,他参加了永王李璘幕府,后受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依当涂令李阳冰,后死于当涂。世称李青莲或李翰林。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既热衷功名,又粪土王侯,这样就形成了他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他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十分丰富。其基调是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善于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狂放不羁的个性显露和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其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还具有奇特大胆的夸张和丰富新颖的想象。诗作的语言豪放、清新,不拘格律,不事雕琢,且常以散文语句入诗,与其飘逸之风相吻合。李白诗歌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他的诗名在当时便已广泛传扬,更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李白现存诗900多首,词10余首,散文60余篇,有清人王琦汇注的《李太白文集》,今人有 《李白集校注》。

李白701—762Li Bai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少有逸才,观百家之书,喜好剑术,志气宏放。25岁起,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希望施展“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负。天宝初年,应诏入长安,被贺知章叹为“天上谪仙人”,玄宗命其供奉翰林,为文学侍从,当时朝政腐败,李白生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逢迎,遭到谗言诋毁,两年后被迫辞官离京,再度开始漫游生活,在洛阳遇见杜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怀着救国热忱,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谋乱,兵败,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狱,不久流放夜郎。幸而中途遇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贫病交加,卒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既有儒家积极用世的一面,又有道家自由放浪的一面,还有游侠思想的影响。他希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性格傲岸不羁,与腐败的统治集团难以合作,所以一生失意,壮志难酬,只有痛饮酒,遍游山川,狂歌放浪,来排遣内心积郁。李白的诗,今尚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多彩,既表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面貌。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另一方面,他又绝不艳羡荣华富贵,而要保持高贵的人格,象战国时期的鲁仲连那样,功成身退。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李白身上既有屈原式的忧国忧民的气质,又有庄子式的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两方面,构成了李白诗歌中最有思想价值的内容,特别是后者,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独立的追求,那种叛逆的精神,是黑暗的封建社会中富于近代意义的人格闪光,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李白还写了很多描绘自然风景、歌颂爱情和友谊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李白诗歌的《蜀道难》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描绘蜀道的奇险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叹。全篇采用夸张手法,把神话传说与自然景物熔为一炉,激情充沛,气势雄浑,变化多姿。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梁甫吟》、《北风行》、《将进酒》等,都是千古绝唱。李白特别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写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的古诗,尤以七言古诗最富于创造性,象《远别离》、《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庐山谣寄卢御虚舟》等名篇,都是用七言古体写成的。它们写景则形象宏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奔放激荡,直抒胸臆,变化多端,代表古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李白的绝句也写得十分出色,他继承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传统,精工锤炼,生动传神,如《静夜思》、《玉阶怨》等五绝,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写得明朗精炼,和谐优美,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李白还存有六十多篇散文,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二文,是传诵较广的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有《李太白集》。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今独联体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昌隆县(今四川江油)。李白少有逸才,观百家之书,喜好剑术,志气宏放。二十五岁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后来寓居安陆。以后的十年间,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天宝元年(742年),因玉真公主的荐举,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两年后被迫辞官离京,再度开始漫游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谋乱兵败,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狱,不久流放夜郎,幸中途遇赦,得以东归,时已五十九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贫病交加,卒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的诗现存九百多首,反映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面貌。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另一方面,他又绝不艳羡荣华富贵,而要保持高贵的人格,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还写了很多描绘自然风景、歌颂爱情和友谊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蜀道难》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描绘蜀道的奇险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叹。《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北风行》等,都是千古绝唱。李白善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像、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写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的古诗,尤以七言古诗最富于创造性。李白的绝句继承了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传统,精工锤炼,生动传神。李白还存有六十多篇散文,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二文,是传诵较广的名篇。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李白701—762Libai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巴尔喀什湖以南),幼年随父迁居四川。少年时就显露出才华,青年时代游历了很多地方,充满理想和抱负。天宝初,应唐玄宗征召到长安为供奉翰林。李白目睹唐玄宗等人追求享乐,朝政腐败,仅一年多,因朝廷中争权夺利,受排斥,愤然离开长安。安史之乱时,李白应邀为永王李璘的幕僚,后永王璘获罪被杀,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中途遇赦。晚年生活困苦,死于当涂(今安徽当涂)。李白的诗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在汲取魏晋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和民歌语言的基础上,多有创新,达到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感情奔放、气势豪迈、语言生动、流畅、轻快,想象丰富、奇丽,手法夸张、新奇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色。他写了很多游历名山大川的诗,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和对自由光明的追求,他的古风50首和大量乐府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斥责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王侯权贵的极度蔑视。李白生活的时代正值唐王朝由极盛而衰的时期,无法解决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倾向于道家思想,只能借求仙、纵酒来排遣郁闷,其消极情绪在诗作中时有流露。李白的诗保存至今的有近千首,很多名篇,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脍炙人口。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贡献,历史上享有“诗仙”的称誉,著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701—762Libai,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五岁时随其父由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迁至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李白聪颖过人,少年时代即广泛阅读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及诸子百家之书,受儒、道、游侠思想影响。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后又出川漫游全国各地。他早年即有大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他又不愿像一般士人那样通过科举入仕,而希望通过隐居漫游,扩大名声,然后受皇帝征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天宝元年(741)唐玄宗召见了李白。李白入长安,供奉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因其狂放和傲岸,不断遭人谗毁,后被玄宗“赐金放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救国靖乱的热忱参加了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因叛逆,兵败被杀,李白也因“附逆”罪被长流夜郎,后遇赦。晚年往来于金陵和宣城间,最后病死于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处。李白现存诗900余首,内容十分丰富。他以豪迈奔放的感情,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政治上失意的不平和愤慨;他关心国事,以无比愤慨的情绪,多方面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昏庸荒淫,表现了他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和傲岸不屈的精神;他写了一些反映下层人们生活的作品,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许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和自然风光的作品,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当然,他的诗中也有宣扬及时行乐、纵酒狂放的消极思想,求仙访道的封建迷信以及封建文人的某些庸俗情调。李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非常鲜明、突出,其作品极富个性特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精妙的比喻,并善于运用神话传说来增加作品的神奇色彩,造成奇伟瑰丽的艺术境界。他能够自如地驾驭各种诗体,而七古和七绝成就尤高。他的诗歌语言形象、精炼、朴素、自然,一洗六朝浮艳诗风,真可谓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他又能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体裁,选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李白的诗风是多样的, 但豪放飘逸为其基本风格特征。杜甫评其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把唐代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主将,为扫除六朝诗风和唐诗风格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诗歌对当世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李白有文60余篇,虽未完全摆脱骈文影响,然而比较清新流畅, 多有名篇。有 《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701~762

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诗人,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附近的青莲乡。少年时饱览群书,博学众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能诗善赋。还学习剑术,负气任侠。李白还喜欢交结道士隐者。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川漫游天下。经江陵,泛洞庭,登庐山,下金陵、扬州,然后西返,在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其后便以安陆为中心,北上太原,东至齐鲁,足迹至半个中国。公元742年,因吴钧等推荐,受诏入长安,授为翰林,但因遭谗受毁,三年后被迫上疏求去,离开了长安。此后李白再次漫游南北,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为至交,随后来往于河北、齐鲁 一带。公元755年,“安史之乱” 爆发,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军。后因李璘图谋割据,兵败被杀,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得还。公元761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李白以61岁高龄北上,欲投军报国,但中途因病而返。第二年,李白病逝于当涂。
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像奇特雄美,感情恣肆奔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千古盛传的佳句。李白的诗结构跌宕开合而又前后神思贯通,语言任情真率,清新自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 《蜀道难》、《行路难》、《长干行》 等。
李白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还是我国最早的词人之一。现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词有 《菩萨蛮》、《忆秦娥》,其中 《菩萨蛮》被称为 “百代词曲之祖”。
李白的诗歌成就卓绝超俗。他的诗是屈原之后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又一高峰。不仅如此,李白的诗对后世诗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唐代韩愈、杜牧,宋代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黄景仁都从李白的诗歌中汲取诗艺,受过启迪。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人。少有逸才,观百家之书,又喜好剑术,志气宏放。25、26岁时出蜀,漫游各地。天宝初因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后感朝政腐败,抱负难施,遂上书请还,再度浮游四方。安史之乱时,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受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困顿飘泊,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思想既有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又有道家的自由放浪情致,并杂以游侠意念。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极大。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李白701—762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其先世在隋末流寓西域,诞生于碎叶(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5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少有逸才,10岁观百家之书,20岁左右周游蜀中,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结识了不少名人,并在湖北安陆成家。天宝元年(742),由吴筠道士推荐,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因秉性刚直,得罪了权贵,深感政治抱负无法施展,遂上书请还,于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同年,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二人把酒论文,同游齐鲁,结下了深厚友谊。次年与杜甫分手,继续漫游。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隐居宣城,为国心怀疑虑,被征聘参与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兵败,李白为此获罪下狱,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救,才得以东归。李白一生诗作千余首,文60余篇。其诗各体均佳,尤长于古诗和绝句。他以丰富的想象,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对理想的积极追求以及傲视权贵、不肯屈从的个性,揭露了唐朝的腐败昏庸,人民的苦难不幸等。代表作有《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早发白帝》、《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他生活在一个富商家庭,少有逸才,遍读诸书,性格豪放,喜纵横术,好击剑,为任侠,重义轻财。他喜爱山水,漫游各地,常与隐士、道教徒交往,嗜酒求仙,有出世思想,同时又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25岁左右出蜀东游,游踪几遍于全国,亦结交了许多名人。42岁时奉诏入长安,玄宗殊礼接见,命为供奉翰林,名动京师。但他傲岸狂放,不肯低眉事人,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璘幕,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流落江南一带。享年62岁,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文善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结合起来,奔放豪逸,自然流畅,风格近于他的诗歌,但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其《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韩荆州书》两文,传诵很广。今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

李白701~762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 (今江油) 人。少时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20岁出游成都,然后游川内各地,饱览山河,开阔胸襟,形成自然豪放的诗歌风格。25岁辞亲顺长江东下,欲创一番事业。唐天宝元年 (742年) 供奉翰林,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言,一年后离职,漫游各地。天宝三年 (744年) 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平乱之志愿为永王李璘幕僚。李璘败,受牵连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其诗歌风格飘逸豪放,境界离奇,感情真切,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著作宏富,有《李太白集》流传。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天水附近),汉飞将军李广之后。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 (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少年时即才华显露。二十五岁前游读蜀中,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在湖北安陆成家,继而漫游黄河上下。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受权贵谗毁,不及三年,被“赐金还山”。先与诗人杜甫共游齐鲁,然后独去吴越一带。安史乱起,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僚,璘败牵累,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虽暮年受挫,而壮心不已,欲入大将李光弼幕为国效力,途中病返。次年,即宝应元年,病逝于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处。他的思想相当复杂,以儒道为主,兼有纵横侠义之气,蔑视礼教,傲岸权贵,热爱河山,关注国事。但也不时流露出遁世求仙之想。这些都融会在诗意形象中。诗风雄奇奔放,汪洋恣肆,或飘逸出尘,或壮丽辉煌,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或“落想天外”、“横渡六合”,或真挚明朗,或遐想烂漫,摆脱前人拘束而推陈出新,有独到的意境和风格,是战国时屈原以后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而与现实主义评论大师杜甫,同为中国古代诗坛的巨星。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城谢眺楼饯别》、《塞下曲》、《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等。有《李太白集》。

李白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甘肃省泰安县附近),先世于隋末因罪迁徙中亚。他生于碎叶城 (当时属唐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据说,李白初进京城长安时,去拜访当时文坛名人贺知章。贺知章读了他的作品,惊赏他是 “谪仙”,后人沿用而称他是 “诗仙”,意思是说,李白是天上下凡的仙人,他的诗清新俊逸,超凡绝世。
李白出身于富商兼地主的家庭,从小却能勤奋努力,“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二首》),“十五好剑术” (《与韩荆州书》)。他广泛接触中国的古代文化,除受到儒家经典教育外,也得到道家、纵横家的思想陶冶,自少即表现出多方面的志趣和才能。为了实现自己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李白26岁开始出蜀远游,历时十四、五年,足迹遍及几乎半个中国。祖国的奇山异水、古今名胜和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境,增长了他的知识,扩大了他的交友范围,为他后来的成就准备了条件。
经过长期的泛游和广泛的社交活动,李白终于名功于时,蜚声天下。42岁那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入京。到长安之后,又由于太子宾客贺知章和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进一步称誉,他受到玄宗非常优厚的礼遇。据说接见之日,玄宗亲自 “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 非素蓄道义,何以至此!’” (李阳冰《草堂集序》)于是,李白顿时成为长安的大名人,王公贵族,达官显宦,争相过从。但是好景不长。唐玄宗之所以征召李白,不过是觉得他有此名望,希望用他做一个点缀 “太平盛世” 的驯服工具和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而不是作一名真正的辅弼之臣。因为李白喜进谏言,要求干预国政,豪放难羁,又不肯阿附权贵,所以唐玄宗对他日益疏远,以至失去信任。李白发现唐玄宗并非理想中的开明君主,做一个无聊的宫廷诗人无助自己的建功立业,因此上书请还。唐玄宗认为 “其非廊庙器”,便 “优诏罢遣”。
李白带着沉痛的心情离开长安,结束了不到三年的帝京生活,走上了他生平的第二次长期漫游的道路。由于从政的失败、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漂泊,这次漫游虽然其豪迈自信的精神没有多大改变,但思想感情比上一次深沉。李白东游洛阳时,同结束齐赵之游的杜甫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饮酒论诗,“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杜甫(《与李十二自同寻苑十隐居》)情谊深厚,亲如兄弟,一扫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的积习,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安史之乱” 爆发后,肃宗李亨的弟弟永王李璘,以平乱为号召,挚意请李白做幕僚。李璘因率大军北上平乱,被肃宗猜忌消灭,李白因此而受牵连下浔阳狱,判处流放夜郎 (今贵州桐梓一带),中途遇赦得还。61岁时,前往李光弼军中请缨北上讨伐史朝义,到金陵因病折回。次年 (762),客死族叔安徽当涂令李阳冰家。终年62岁。
李白的一生主要是在漫游和流浪中度过的。他在政治上虽然没有什么建树,但在文学上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对社会现实和李家王朝腐败没落的认识,通过诗歌反映了出来。他的诗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新的重要突破。李白死后,其诗“十丧其九”,(李阳冰《草堂集序》)现存940多首,从多方面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过程,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气质和精神。他在诗中尽情抒写自己 “济苍生”、“安黎元” 的远大抱负和拯物治世的美好理想。他亟望施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邕》)的才能。他在诗中大胆抨击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蔑视权贵的骄横,而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则表示真挚的同情。李白在诗中还极力维护祖国的统一,反对分裂割据和穷兵黩武。直到晚年,仍洋溢着崇高的爱国热情;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的诗作在恢复和发展我国古代诗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主要的是继承和发扬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把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新的高峰。他的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和浓厚的主观色彩。不论表现何种生活,描绘何种事物,都使人感到作者的自我形象、活跃在其中。如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写得意若狂的神态; 以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之二)写失意难遣的悲怀; 以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入之西京》)写眷恋长安的一片深情。即使写山光水色,也多是雄奇壮美,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送裴十四》)都与他自己冲决束缚、豪阔傲岸的性格相契合。他的诗为了充分表达奔突而出的感情波涛,往往借助于巨大的夸张,或利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奇丽惊人的幻境。如以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形容无尽的愁思; 以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行》)比喻生离死别的悲哀。在李白诗中,大胆奇特的夸张,想落天外的神话,常常结合运用,从而展现充满奇情异彩的幻想境界和形象领域,如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等名作即是明显的例子。
李白一生在理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中挣扎徘徊,思想感情极其矛盾复杂,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发兴无端,起落无迹,诗的意境跳跃激荡,瞬息万变,如 《古风》 之十九,写诗人由天上俯视叛军横行人世,突然幻想破灭,感情急转直下,展露出欲超脱现实而不能忘怀祖国的心境。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与他豪放自由的个性,自觉反对绮丽华靡的词藻和极力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李白1901—1949

原名华初。浏阳县人。1925年加入共产党。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十三军无线电队政委、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红四军电台台长等职。随军长征。1938年以后,奉命在上海从事秘密电讯工作。与夫人裘慧英冒着生命危险,克服无数艰难,及时传递军政情报,保证上海地下党与延安的联系。曾数度入狱。1942年因电台被日本宪兵队侦破而被捕,强忍日军酷刑坚持电台是私人商业电台,迫使日军释放。1948年冬,又被国民党侦缉队逮捕,遭受几十种刑讯,坚不吐实。1949年5月,在上海英勇就义。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楚河流域),长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出身于客商之家,自幼即博览百家,好剑术,任侠求仙。20岁左右,漫游蜀中。25岁时,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后寓居安陆。又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齐鲁,南游天台,与不少名士交游往来。天宝元年42岁时,受召入京,任翰林供奉,虽受玄宗礼遇,然位同倡优。因傲岸不羁,受权奸谗毁,被赐金放还。离长安后,再度漫游各地。安史之乱中,应聘入永王璘幕府。永王谋乱兵败,李白遂以附逆之罪,被流放夜郎,行至巫山时,遇赦得归。上元二年61岁时,闻李光弼率兵征讨史朝义,便前往请缨杀敌,途中因病折回。次年病卒于当涂。有《李太白集》30卷。他的思想颇为复杂,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游仙归隐与游侠的轻财尚义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入世与出世、崇儒与非儒、积极与消极等诸种矛盾。其诗既是唐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又是其本身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其中抒写了建功立业的宏伟理想与远大抱负,表现了坚定执著的自信心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抒写了对权贵奸邪的极端轻蔑和鄙视,表现了鲜明的反抗性格和怀才不遇的无比愤慨; 揭露了当时腐朽黑暗的政局,表现了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与同情; 描绘了大自然雄伟奇丽的风光,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歌颂。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通过奇幻的神话传说,展示了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画卷。他善于学习前代各家诗风,尤善于学习乐府民歌,并且能够推陈出新,使自己的歌行形成飘逸雄奇、纵横变幻的艺术风格。他长于绝句,五绝写得含蓄深远,七绝率真淳美,都足为唐人绝句的典范。他的诗歌语言自然清新,流转和谐《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将进酒》等,都是千古佳作。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浪漫主义伟大诗人,他的辉煌作品丰富了中国的诗歌艺术宝库,对后世许多著名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唐代伟大诗人。先世以罪徙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中亚托克马克附近), 白生于碎叶。5岁时, 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有俊逸之才,博览群书,10岁即通诗书。任侠好剑,立志济世安民。豪放不羁,不屑科举仕途。20岁后, 在蜀中漫游。开元十四年(726年),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广交名士隐者,纵酒狂歌。天宝元年 (742年), 征召入京, 为供奉翰林。与贺知章、张旭等号为 “酒八仙人”。尝沉醉殿上, 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旋被 “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再度漫游,足迹遍齐鲁、江浙、燕赵。在洛阳,与杜甫相遇,情意笃深。“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璘与肃宗争帝位失败,株连入狱浔阳。次年, 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上元二年 (761年), 投靠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宝应元年 (762年),诏命白为左拾遗,但他已病重垂危。是年冬,病卒于当涂。改葬当涂东南30里的青山。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瑰丽清新,题材丰富多彩。杜甫称其“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今存诗作990余首, 收入《李太白全集》。

李白

唐朝诗人。701年生。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人,后其一支谪居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李白即生于此。后随父逃归绵州昌明(今四川江油)。二十五六岁离蜀东游至59岁,其间先后两次为官受挫,大部分时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61岁(762)病逝。一生写诗很多,散失也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全唐诗》编录其诗25卷。以古体诗和绝句数量最多,其中绝句168首。《古风》59首为代表作。此外还有少量词作(《尊前集》编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编录7首)和散文(今存60多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强烈的抒情,清新的语言,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李太白文集》传世。

李白701—762

唐朝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中亚碎叶。自幼好学,善作诗赋。从二十岁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元天宝年间两次到达长安,曾任翰林供奉之职。因蔑视权贵而被逐出京师。安史之乱以后充当永王幕僚,被肃宗流放。后遇赦东归,死于安徽当涂。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在创作上硕果累累,写出了大量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艺术造诣极高,被誉为“诗仙”。有《李太白全集》行世。

李白701—762

唐著名诗人。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10岁通诗书。客任城(今济宁市),与孔巢父诸人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至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白亦至长安。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玄宗召之,供奉翰林,甚见爱重。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帝数欲用白,为力士所谗而止。后恳还山,浮游四方。安禄山反,永王李璘辟为府僚佐。璘败,白连坐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诏长流夜郎。遇赦还浔阳,又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辟为参谋,未几辞去,依从叔当塗令李阳冰,相传他醉欲捕水中月,因溺死。白著有《草堂集》20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李白35岁之后,寓居任城,此后10几年间,虽其长期外游,但家一直在此。山东成为他第二故乡。他写有“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答汶上翁》)以及“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等诗句。以及《东鲁门泛舟》《游泰山》等诗篇。表达他对山东的深厚感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