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1963年6月,天津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推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规划,抓好试点。1980年以来,天津市农村职业高级中学兴起并迅速发展。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4年为职业高中起步阶段。1984年建立职业高中校54所,在校生6 911人,是全国农村开办职业高中较早的省市之一。第二阶段,1985—1986年为职业高中发展阶段。1985年5月,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天津市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职业高中的发展方向。会后,大部分区县成立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吸收计划、经济、财政、教育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共同研究、制订本地区职业高中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一年内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发展职业高中。1986年,全市农业职业高中发展到87所,招生3 893人,在校生8 842人。第三阶段,1987—1990年为职业高中改革、调整阶段。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1985年,建立了全市农村第一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东丽区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到1990年,全市农村已有8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为区县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为合理布局农村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调整合并了一批职业学校;建立了“三加一”初级职业学校;在普通高中附设了职业高中班。武清县职业中专为黄庄乡经委系统代培企管人才;静海县职业中专与县经委联合办学;北辰区企经委将北辰区职业中专作为该委的培训中心。1990年,全市农村有职业高中29所(在校生6 492人),其中有3所被国家教委评定为首批“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宝坻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被评定为“省级重点校”。第四阶段,1991—1995年为职业高中改革、发展、提高阶段。在此阶段,国家教委相继认定了静海县职业中专、武清县职业中专、蓟县职业中专、瀛海职业中专、东丽区第一职业中专、北辰区职业中专、西青区职业中专、津南职业中专为第二、三批“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为进一步促进职业高中办学质量的提高,市、区县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加大了学校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职业高中结合专业建立实习生产基地,实行教学、实习、生产、经营服务多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为加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职业高中校积极推行了两种证书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1995年,在技工类工种全面实行了技术等级考核。为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教育教学规律,1994年,静海县职业中专、北辰区职业中专、武清县职业中专、津南区职业中专等5校,与天津职业大学共同进行了6个专业课程计划相互衔接的中职接高职的试验。到1995年,全市农村有职业高中45所,其中市级重点职业高中9所。1980—1995年,累计有毕业生33 066人(见表7-4-3)。学校占地133.33公顷,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共有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309个,约7.15万平方米。农科类专业实习基地16.46公顷,教学设备总值2 700万元。表7-4-3 1980—1995年农村职业高中统计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