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 就地容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的结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 就地容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的结构人多地少在甘肃农村也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1980年全省农村人口比1970年净增271.2万人,农村劳动力达到623.1万人,每个农村劳动力占有耕地面积1990年比1965年减少50%, 农业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村总劳力的30%—40%。80年代以来, 由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出现的剩余劳动力更多。在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情况下,农民“离土不离乡”,走出了一条发展乡镇企业的道路。到1992年底,全省乡镇企业共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143万多人, 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从1978年的4.68%提高到16.93%。城市郊区和一些乡镇企业发展快的地方,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了当地乡村劳动力总数的20%—40%。在各类乡镇企业中,联户和个体企业容纳劳动力的数量较大。1992年,这两类企业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88.50万人, 占了乡镇企业容纳劳动力总数的59%。在乡镇企业的各行各业中,工业企业是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占了乡镇企业劳动力总数的41%。其他行业所占比重:建筑业26%、交通运输业14%,农业企业1%,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占15%。开辟了一条农民“进厂不进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见表4-7-15。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