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为发展山区农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思茅地委、行署于1984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林为主,粮食自给,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思茅地区立足山区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确保粮食自给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科技先导,集约经营”的开发原则,大办“绿色企业”,建立农村商品基地。特别是从1992年以来,思茅地区认真贯彻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有偿出让荒山使用权的决定,加快山区林业综合开发,调整林种结构,通过实施工程造林项目,着力培植林业后续资源,建设规模化、专业化商品林基地,涌现出一批多种经营形式的乡村造林实体及个体营林大户,全区平均每年营造各类用材林和经济林面积不低于1.3万公顷。截止1997年底,全区已累计投入7亿多元,建成以蔗、茶、烟、果、胶、咖啡为骨干产业的规模化(连片面积20公顷以上)商品基地12万公顷,其中,甘蔗4.1万公顷,茶叶2.5万公顷、烤烟1万公顷、水(干)果2.2万公顷、橡胶1.5万公顷、咖啡0.4万公顷。此外,全区还初步建起了牛羊基地县4个,商品猪基地县2个,母猪示范区2个,良种猪推广示范区4个,中国蜂科学饲养示范区1个。随着农村商品基地的发展,全区农业内部结构得到了显著改善。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从1990年的95.4:4.6调整到1997年的77.7:22.3,农、林、牧、渔业之间的产值比例由67.5:7.6:22.4:0.5变为63.5:13.2:22.2:1.1。 表11-1-6 思茅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