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畜牧业1949—1955年
1.爱畜保畜、发展耕畜。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山东省根据中共中央对发展畜牧业的有关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49年冬和1950年春,山东省选派干部下乡宣传爱畜和保畜工作,要求做到不冻死不饿死一头耕畜。除发动群众保护牲畜越冬外,68个农场配种站继续免费为农户耕畜配种。鲁中南、渤海、胶东和济南四个兽医院,常年下乡为农民耕畜诊治疾病和对疫区家禽进行炭疽和鸡瘟的预防注射工作,并从资金和物资上给予必要扶持。从1948年到1952年山东各级政府拨出耕畜贷款278.89亿元(旧人民币,折合现人民币为278. 89万元),粮食833.4万公斤。1950年,山东省政府发布了《保护与奖励耕畜繁殖暂行办法》,开办了耕畜保险。1951年,大张旗鼓地宣传了华东军政委员会颁布的《华东禁宰耕畜暂行条例》。1952年,山东各专署相继建立了畜牧兽医干部,同时建立了省立种畜场、种马场、种鸡场、种羊场和种猪场。
2. 建立县级畜牧兽医机构,加强疫病防治。1953年开始筹建县级畜牧兽医站,并组织分散在农村的中兽医串乡走户订立保槽合同,定期为农户耕畜进行防病治疗。在养猪生产上,主要贯彻“私有私养公助”的方针,号召群众开展“多积一担肥、多打一成粮”的活动,帮助贫苦农户贷款购猪。在防治家畜疾病上,除为农户耕畜诊治疾病外,从1952—1956年,在疫区共预防注射耕畜263. 9万头、猪98.98万头,家禽6 129.9万只。到1955年,县级畜牧兽医站已基本普及,在站人员达到560名,为了适应畜牧兽医事业发展的需要,1954年还筹建泰安畜牧兽医技术训练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山东的耕畜存养量已超过1936年的水平,与1949年比较,耕畜增加38.4%,猪增加32.6%,羊增加96.8%,家禽增加8%。1949—1955年各种家畜存养情况,见表4-4-2。
表4-4-2 山东省1949—1955年家畜数量变化表
单位:万头、只年 度 | 耕畜合计 | 其 中 | 猪 | 羊 | 家 禽 | 牛 | 马 | 骡 | 驴 | 1936 1949 1950 | 508.9 390.7 416.9 | 267.6 232.6 246.5 | 20.2 1.8 2.0 | 42.4 13.7 13.4 | 178.7 142.8 155.0 | 408.7 271.0 295.4 | 225.5 140.3 155.6 | 2 483.4 2 963.0 2 957.4 |
|
(续)年 度 | 耕畜合计 | 其 中 | 猪 | 羊 | 家 禽 | 牛 | 马 | 骡 | 驴 | 1951 | 441.1 | 268.8 | 2.2 | 12.1 | 158.0 | 358.4 | 175.6 | | 1952 1953 1954 1955 | 464.6 488.0 518.7 540.8 | 287.0 308.1 332.1 354.2 | 2.4 2.9 3.1 3.9 | 11.4 11.4 10.0 10.0 | 163.8 165.1 173.5 172.7 | 527.2 448.1 330.1 359.4 | 207.3 215.4 226.3 276.1 | 3 171.0 2 800.0 3 000.0 3 2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