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丹辽属国名。为 “东契丹国”之意。辽天显元年(926),渤海灭亡后,阿保机改渤海为东丹国,并改忽汗城为天福城,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也称“人皇王”,主其国事。初建时,有其疆域、都城、国君和年号,基本上保留了原渤海的政治体制,成为一个附属于辽的半独立政权。不久,辽太宗耶律德光迁东丹王倍及其民户于辽河流域,都东平 (辽阳),以加强控制。天显五年 (930),耶律倍渡海投奔后唐,由王妃肖氏主政。肖氏死后,由倍之长子兀欲继位。天禄元年(947),兀欲继耶律德光为辽朝皇帝,则以安端(阿保机之弟)主东丹国,封明王。至景宗乾亨四年 (982),该国被废除,共历57年。 东丹辽属国名。有“东方的契丹”之意。辽天显元年(926), *渤海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灭。改称东丹,册皇太子倍为人皇王以主之。改忽汗城为天福城,建元甘露。采用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不久,辽太宗耶律德光迁倍及其民于辽河流域,都辽阳。天显五年,倍投奔后唐避难,先后由王妃肖氏、明王安端主国事。每年向辽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乾亨四年(982),辽景宗废除东丹国中台省,至此东丹国结束。共历五十七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