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狠抓集体积累,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基础,只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能解决服务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1989年以后,市、区县对增加集体积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1990年市政府下发了《批转市农委“关于完善农村村级集体提留和集体积累的意见”》,对农村集体积累提取比例、积累渠道、积累的使用和管理,做出全面具体的规定。
增加集体积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工作,与农村党建、小康村创建等各项活动有机结合。农村党建把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作为目标管理的中心内容和考核重点。小康村创建把人均集体积累做为主要三项经济指标之一考核评定。
对增加集体积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重点抓了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增强积累意识,克服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思想。二是拓展积累渠道,实行全方位积累。主要是创办农民所欢迎的服务组织和有效益的企业。同时,挖掘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潜力,规范和调整各业提留比例,保证积累的适当比重。对乡镇企业的积累,规定为税后利润的60%。三是实行有偿承包和有偿服务。逐步改变原来无偿承包和无偿服务的做法,促使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产出实行成本核算,引导农民向市场经济过渡。据1991年统计,全市土地有偿承包村数达到3 541个,占总村数的91.7%。土地有偿承包达到36.06万公顷,占总耕地的85.6%。社会化服务有偿的村数达到3 516个,占总村数的91%。1991年全市农村两个有偿收费达1.9亿元,相当于1990年以工补农资金的2.8倍。四是因地制宜,确定集体积累的目标。各区县、乡镇在切实分析村级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村,分别提出积累渠道、提取标准和分步实施的要求。在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重点是协调工农各业的关系,不忽视农业自身积累,确立“积累消费与经济同步增长”、“积累先于消费” 的思想。在收益分配中将积累放在第一位,逐年增加积累并投入再生产,达到滚动发展的目的。对于穷村,首先帮助他们兴办集体企业,同时帮助他们建立健全劳动积累和资金积累制度,培养积累意识和聚财、用财、管财的能力,彻底转变业不抵债和入不敷出的状况,逐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五是把积累的集聚和管理纳入干部考核。各区县把村级集体积累状况纳入干部的百分考核,每年年底和承包期结束时,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及各经济摊子,结合盘点财产,审计一次总积累余额状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企业厂长等主要领导干部离任,把交接总积累做为交接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993年国家颁布《企业财务通则》 和《企业会计准则》,农村集体积累在会计科目上有了更准确的表述。总积累即是集体的所有者权益,即是集体经济组织的自有资产。1995年国务院发了 《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增加集体积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际上也就是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到1995年底,全市农村乡镇、村两级自有资产达到194.7亿元,其中乡镇级集体自有资产62.7亿元,村级集体自有资产132亿元。平均每人占有集体资产5 005元,其中乡镇级集体资产人均占有1 612元; 村级集体资产人均占有3 393元。从1979年底全市农村乡镇、村两级集体自有资产14.96亿元起步,16年来,集体自有资产年递增率达到17.4%,其中乡镇级集体资产年递增率22.6%,村级集体自有资产年递增率15.8%。
乡镇村集体积累的逐年增加,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为搞好集体服务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乡镇、村党政和集体经济组织从政策、发展规划、区域化种植等各个方面对农户经营进行指导和管理,加强了集体经营层次,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