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珠江三角洲农业区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中南部珠江口两侧,包括珠江三角洲平原及其外围部分丘陵地带,即广州、增城、从化、番禺、花县、佛山、南海、三水、顺德、高明、中山、江门、恩平、台山、开平、新会、鹤山、珠海、斗门、深圳、宝安、东莞等共22个县、市。土地总面积2. 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50万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好,交通方便,商品经济发展较早,是省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设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该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农村经济发展更快。
该区地处南亚热带,受海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气候温和,≥10℃的年积温达7 500—8 000℃,基本无冻害,热量条件可充分满足水稻、甘蔗、花生等作物和亚热带水果、蔬菜、花卉的生长需要。区内河网密布,农业用水充足,加上农田基建基础好,三角洲平原建有大型电动排灌网,沿江修筑有坚实的堤防,丘陵地区又建有一批大中型水库,使农作物基本上免除旱涝灾害。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近年加快建设以高产、高质、高效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在生产布局上,首先满足外贸出口和城市供应的需要,大力发展了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基地,发展了畜牧、蔬菜、水果、水产、花卉等鲜活商品基地,成为向港澳地区出口和城郊型农业的特色。发展了数以百计的万头鸡场、鸽场、养猪场,数以千计的百亩大鱼塘、果场、虾场的生产基地,商品率达到90%以上。仅佛山市,到1991年就建成农业商品基地246个,包括花基鱼塘、良种畜、禽和优质水果等。
珠江口约有4万公顷的滩涂可供开发,是该区重要的农用后备土地资源。珠江口的滩涂面平坦,连片集中,土壤质地好,肥力高,含盐量低,淡水来源较充足,围垦造田后可建成新的糖蔗和优质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