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1.短期化倾向严重。90年代以来,当年的生产费用占生产性投资的比重高达90%以上,其绝对值从1991—1994年年平均以17.7%的速度增长。而农民人均购买固定资产一直维持在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之间,1994年的绝对额最高也只有35.98元。2.投资效益递减。由于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成本上升,农户投入效益下降。1994年,种植业每百元投资创造纯收入为194.62元,比1990年下降1.8%。投资效益是受政策、价格、科技推广、劳动力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提高农业投资效益,是提高农户投资积极性的根本途径。3.资金短缺。从1991—1994年,农户生产资金投入年递增17.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5.9%,投入增长高于收入增长。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资金需求则更大。农村资金的严重短缺,主要是农户生产性积累偏小,自身投入能力薄弱;同时,与农村金融部门的资金总额不足和投向也有一定关系。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的农业贷款主要用在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上,投向农业份额甚少。4.技术装备落后。农户现已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初步具备了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物质条件,但技术装备结构较为落后。如1994年平均每个农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2 302.41元,比1990年增加1 079.48元。其中28.2%属于役畜,大中型铁木农具占7.1%,农林牧渔业机械占26.1%,工业机械与运输机械占7.3%,生产用房占26.6%。技术装备落后除受资金短缺制约外,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偏小,也不适应于较高水平的技术装备。5.投入量增长缓慢。从投资额看,逐年都有增加,但投入的实物量并未增加多少,有的反而减少。从1994年与1990年比较来看,化肥平均每人每年增加6.9千克,农药减少0.17千克,饼肥减少0.43千克,农用薄膜增加甚微,生产用柴油增加0.38千克。这种物质条件,要想获得较高的收益是不可能的。6.农户普遍忽视科技投入。由于全省农村劳动力素质比较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56.7%,缺乏技术专长和经营水平,科技推广艰难。据调查,愿意同农技部门签订技术合同项目的农户情况是:62.9%的农户愿意签订牲畜、家禽防疫合同,51.2%的农户愿意签订种植栽培技术合同,42.4%的农户愿意签订种子繁育合同,35.6%的农户愿意签订植保合同等。从这些技术项目来看,都是一般性的农业技术,且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不愿接受技术推广。其中也有农技部门的服务态度问题,对服务态度满意的仅占46%,多数农户不满意或不太满意。7.生产性投资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4年,安徽省农户百元生产性物耗创家庭经营纯收入为126.57元,低于全国水平16.8元,更大大低于邻省。“高投入、低产出”的主要原因是全省农户的产业选择能力差,投资结构中过分偏重于种植业,而现行的种植业价格政策并不能保证农民收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1994年安徽与全国及邻省生产投资效益比较见表2-2-14。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