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农民收入变化的大环境是相近的,然而,作为微观因子,不同农户在改革潮流中致富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综观全省的情况,农民大致有以下四种致富模式。1.农业多种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以后,农民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多种经营,大批农民由此脱贫致富。1980—1992年,全省种植业产值增加额中,农业多种经营产值约占60%。如80年代中前期,萧山市农民在耕地上种植花卉和苗木,收入普遍增加,部分农民收入超万元。2. 发展乡镇企业。这在浙江省的东北部地区表现得较为突出,其中最典型的是宁绍平原。1992年,宁波、绍兴两市乡镇企业达10.06万家,从业人员173.25万人,产值506.4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4.2%。乡镇企业最为发达的绍兴县,农民人均从乡村两级企业得到的收入就达907.69元,占全部纯收入的37.9%。3. 兴商致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温州市闯出了一条以商促工,用搞活流通带动百业兴旺的路子。早在1985年,全市就形成了大小400多个小商品市场,其中著名的有桥头纽扣、柳市电器、宜山纺织等十大专业市场,商品成交额达5. 92亿元。商业的繁荣又带动了家庭工业的发展,数十万个家庭工业加上数十万走南闯北的供销员,使得千家万户的商品生产同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了本地的经济繁荣,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这种兴商致富的模式,以后几年中在全省各地生根开花,闻名全国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和绍兴轻纺市场更是后来居上。4.开发农业资源致富。浙江省部分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差,但资源较为丰富,因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本地资源成为这些地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龙泉市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80年代以来,该市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山区资源,积极从事开发性生产,绿化造林,发展茶叶、笋干、木耳、香菇、药材和干果等山区特产,合理采伐木材和野生资源,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成为较为富裕的山区。另一方面是水产资源的开发,濒临东海的舟山市,1978年以后的10多年中,渔农民在积极保护近海水产资源的同时,调整渔业经济结构,发展外海远洋渔业和浅海滩涂养殖业,水产品产量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渔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市1992年渔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514.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4%。表7-1-8是浙江各市、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表7-1-8 1992年各市、地农民人均纯收入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