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要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四)要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

历史上, 由于不适当的垦殖, 渭北旱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下降, 旱涝灾害使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加之这一地区经济贫困, 人们不但不可能用大量的投资来改善生态环境, 而且不得不普遍采用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方法进行生产, 以维持对农产品的需要。这样便形成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造成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生产水平低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 渭北旱原十分重视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六五”“七五”“八五”以来, 进行了大规模综合开发治理。1980—1995年治理程度达到50%,森林覆盖率由20%提高到35%。十几个县市达到国家绿化县标准。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加快, 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最显著的成效是成灾面积减少,受灾程度减轻。1994年、1995年的连续大旱,渭北农村社会经济稳定, 主要农产品粮食的总产仍然达到20多亿千克, 保证了人均占有粮食300多千克的水平。但是, 目前渭北旱原生态恶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距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渭北旱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区域, 有22个县区为水土流失重点县, 水土流失面积比重高, 径流量和土壤侵蚀模数大。坚持不懈地进行沟、坡、田、林、路综合治理, 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可以说是渭北旱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