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月七(少女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七月七(少女节)分类:【中国民俗】 农历七月初七日夜,天空牵牛、织女两星座整夜经天,至太阳升而始没。古天文家以织女星为天帝的孙女,又以其位置恰与河鼓星遥相对望,且每年七夕整夜经天,故比之夫妻,一年一会。想像出美好动人的神话故事,世代相传。谚有“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河南民间俗称“七夕会”,多直呼此日为“七月七”。七月七活动的参加者多为少女少妇,故有人也称“少女节”。 识星象。过去,七月七日晚,各家各户之长者,多率全家幼小,坐于居处院中观看“牛、女渡河”和“巧云”形状,并手指天空,教子女辨认天上星座,指点哪是“天河”星;哪是“牛郎织女星”;哪是牛郎、织女隔“河”相互掷给对方的“织布梭子”和“牛索头”;哪是牛郎所带的两个小孩等。并结合观星,讲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和七夕相会的缘起,回答小儿天真的提问。 乞巧。七夕,少女少妇要进行“乞智求巧”活动。她们先陈瓜果于院中,祈求织女“赐巧”,俗称“乞巧”。河南民间乞巧之法甚多,且富有诗意。一般乞巧女子多组成“乞巧会”,七人一组,聚集一堂。乞巧时有的用七样菜、七种调料包饺子,以所包饺子的样子好看、味道鲜美者为巧;有的在所包饺子中藏绣花针一枚,吃饺子时,以先咬住针尖者为巧;也有的包上硬币,谁吃住硬币便为有福等。在豫北安阳、濮阳等地,女子们乞巧时多聚集一起比赛“对月穿针”,以在月明中穿上线者为巧。穿上线者还要闭上眼睛用针刺瓜花,一针刺中者为巧,连刺七针均中者,便为当年的“织女”,所谓“对月纫针,闭目刺花”。在豫西等地,女子们还分别将针丢入盛有水的碗中,观看谁的针浮起得最快,谁就最巧。在南阳镇平一带,乞巧的女子们将一包绣花针,撒于院中,然后分别在月下摸寻,摸到者为巧。在新安县一带,也有女子白天乞巧者,她们于七夕前数日,便泡制麦芽、谷芽或豆芽,到了“七七”这天,一起将麦芽等放入水中,迎日观看麦芽浮于水面的形状,以定巧、拙。所有乞巧活动中以“巧”取胜者,便认为她定能找个如意郎君,过上幸福生活。另外,在豫东,许多少女少妇喜欢“七夕”之夜,三五成群躲在葡萄架或瓜架下,“偷”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七月七的乞巧习俗在乡间仍可见到,但大多已是年轻人的嬉戏逗乐,其情、其景、其神秘成分已甚淡漠。 接泪水。七月七日正逢雨季,一般常下雨,故开封人称其为“雨好儿”,即下雨的日子。据说这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织女所流的“泪水”。因此许多妇女争先到河里洗头发或者刷洗家中所用的油罐器皿。相传用天上织女所流的泪水洗发,能使头发又黑又亮,洗器皿也能去污清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