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音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七音略分类:【传统文化】 现存最早的等韵图之一(另一为《韵镜》),是南宋郑樵(1104―1160)所撰《通志》的第三十六卷,全名应为《通志?七音略》。原序说:“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及乎研究制字,考证谐声,然后知仓颉史籀之书已具七音之作,先儒不得其传耳。今作谐声图,所以明古人制字通七音之妙,又述内外转图,所以明胡僧立韵得经纬之全。”据郑樵的说法,《七音略》是参照《七音韵鉴》而作,《七音韵鉴》为胡僧所作。在郑樵之前,一般只称五音。五音即指声母的发音部位唇、舌、牙、齿、喉。《七音略》借用音乐术语宫、商、角、徵、羽来表示。郑樵在《七音略》中于五音之外列半徵、半商(即半舌、半齿)为开音。《宋史?艺文志》载有释元冲所著《五音韵鉴》,很可能与郑樵所说的《七音韵鉴》是同一本书。而宋代的《五音韵鉴》或《七音韵鉴》,可能是《韵镜》的前身。现在见到的《韵镜》和《七音韵鉴》内容基本相同,列字也相近,二者实同出一源。《七音略》全书也分为四十三图,每图标明内转或外转,一图也称一转。分韵也是206部,排列顺序与《韵镜》不尽相同。《七音略》把覃、谈等八韵列在阳、唐之前,这更接近《切韵》和《唐韵》的次序。开合口不标开、合字样,而以“轻”、“重”来表示,放在每图最后。“重中重”、“重中轻”表示开口,“轻中轻”、“轻中重”表示合口。每图纵列二十三行,统括三十六字母,上方横列帮滂并明等三十六字母名称,字母下以羽、徵、角、商、宫、半徵、半商,代表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等七音来分别字母的发音部位。图的最右纵行用平、上、去、入标明四声,然后按韵母的差别横列小格表示一二三四等。声韵相拼处列出代表字,无字的空格。在韵图的列字上,《七音略》与《韵镜》互有得失,但总的看来,《七音略》优于《韵镜》,而且数量上也比《韵镜》要多些。 《七韵略》初刊于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前后,后流传颇广。常见的有元至治二年(1322)三山郡庠刊本,一般叫“至治本”。另外还有清乾隆武英殿本和浙江局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