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万物寓神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万物寓神灵分类:【传统文化】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曾经历了“万物有灵论”的思维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新鲜思想层出不穷,令人眼花掺乱、目不暇接。然而,构成社会主体的普通民众却依然相信“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神者。”(《墨子?明鬼下》)即使那些贤达儒士也并不怀疑“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的理论判断(见《礼记?祭义》)。在被发野祭的秦人眼光中,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川鸟兽,无不具有像人一样的灵魂和意志;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止,似乎总也挣脱不出神的支配。不过,尽管万物皆神,神灵却有上下大小之分,亲疏善恶之别。 除上帝之外,秦人疯狂地崇拜过许多神碉,向那“上下群神”认真地祭祀、祈祷(见《日书》简732),但是,秦人也曾由衷地厌烦、憎恶过某些神灵,因为那些神灵不仅未给秦人造福降吉,反而带来不少麻烦。根据现已掌握的资料,秦人在完成统一六国伟业之前,曾祭祀、信奉过为数众多的神明。它们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自然神
1. 星神。即秦人宗教观念中广义的“天神”或“上神”。据《史记?封禅书》所载,秦人在雍都祭祀的天神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逑之属等,仅庙宇就有一百多座。秦简《日书》内列举的星宿名称有角、亢、?、房、心、尾、箕、斗、牵牛、须女、虚、危、营室、东辟、奎、娄、胃、卯(昴)、毕、 、参、东井、舆鬼、七星、张、翼、玄戈、招摇等。 这些星神是上帝之下分别专司人世生活某一方面的神明,或掌管某个月、某个日的安排。在《日书》乙种简文里有这样的月与星宿搭配关系:正月,营室、东臂;二月,奎、娄;三月,胃、卯;四月,毕、此(觜)(?);五月,东井、舆鬼;六月,酉(柳)、七星;七月,张、翼、轸;八月,角、亢;九月,氐、方(房);十月,心、尾;十一月、箕、斗、牵牛;十二月,婺女、虚、危。在特定的月份里有特定的星神执掌人们生活百事的吉凶。这些神明很有权威,秦人对它们的祭祠从不敢怠慢,生怕得罪神明,招致不祥。秦人认为,天神和地下的人们一样,也有男女私情、嫁娶之需,牵牛娶织女的故事就是典型一例。 ① 居住在天上的“上神”不仅在异性群神中寻觅意中人,而且还要下凡娶民间女子为妻。 ② 他们高兴时,便化作人或鸟兽性畜形象,钻进民宅中搞恶作剧,以此作乐。 ③ 这些天神们不象上帝高高在上、很少降临人间,他们更喜欢接近人、亲近人,甚至不在乎娶人间妇女为妻。在他们身上的人性多于神性,其拥有的神通造化也很有限。 秦人对天神十分敬畏。秦文公十九年(前747年),天上降下陨星,降时光辉划破夜空,形状如雄鸡。秦文公就在陈仓(陕西宝鸡市)北阪建祠祭祀,将陨星命名为“陈宝”。秦人对陈宝神极为崇拜,“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史记?封禅书》)《日书》内出现的“雨币(师)”、“雷”、“天火”、“云气”、“票(飘)风”、“寒风”等亦属于天神范围中神灵。此外,作为星神的附庸神明,时令神也受到秦人格外重视。秦德公二年(前676年),秦首次作伏日,并祠社,祭祀伏日神,在都城四门杀狗以禳灾解祸。《日书》乙种简文也告诫人们:“正……癸,不可祠,人(入)伏,伏者以死。”(《日书》简1042)伏日是秦首创时令,因其事关国计民生,故伏日神被人们所普遍崇奉。 2. 土地神。秦人又称它为“大神”、“下神”、“土神”、“土皇”等,一般称之为“社神”。从云梦秦简《日书》看,秦人有不少土地神,其中地位最高者应为土皇,共有三位,合称“三土皇”。(《日书》简1040)地杓神,田亳主、杜主、田大人则是土地神家族中身份较低的角色。《史记?封禅书》说,在杜、亳两地建有三社主之祠,雍有杜主祠。杜主原为西周时的杜伯,在秦时被视为“最小鬼之神者。”这些土地神有时也害人,但秦人也有相应的应付手段。例如:“大神其所,不可过也,善害人。以犬矢(屎)为完(圆),操以过之,见其神以投之,不害人矣。”(《日书》反面简869) 3. 山川神。望着巍峨连绵的秦岭和激流奔腾的黄河渭水,秦人自然会联想到山河精灵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为河伯娶妇的民俗发端于秦地。秦灵公八年(前417年),首次将公主嫁给黄河之神为妻。这个陋俗后来为魏国吸收。秦昭襄王曾在黄河之曲摆酒三日,献祭河神,还建立了曲水祠。蓝田山盛产美玉,秦人认为这是山神的造化,秦孝公便在蓝田设立虎侯山祠,祭祀山神。在秦人头脑中的多神世界里,自然神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 (二)动物神
1.六畜神。《日书》为马、牛、羊、猪、犬、鸡、蚕规定了“良日”和“忌日”,表明它们也具有神灵。秦人最早祭祀的六畜神是“大梓牛神”。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记载,秦文公二十七年(前739年),传说雍南山有株奇特的大梓树,40个壮汉持斧砍不断,一砍便有大风雨,树伤随即八合。有人偶然听到某鬼与树神的对话,才获悉砍树的诀窍。大梓树被砍断后,立刻化为一头青牛,奔入丰水中。秦文公非常惊异,遂在武都郡故道县建立怒特祠,祭祀大梓牛神。《日书》甲种简末尾载有秦人祭祀马睹神的祝词,祭者恭敬地说:“今日良,白肥豚、清酒美、白粱到主君所”,祈祷马睹赐马祛病免灾,健壮有力,鼻嗅灵敏,耳聪目明,肚为百草囊。 牛马之神多给秦人带来吉瑞福祥,因而颇受人们的恭敬和喜爱,而狗神则大为不然。《日书》中的狗神经常打扰人,令人厌恶和愤慨。例如反面简849―848:“犬恒夜入人室,执丈夫,戏女子,不可得也。是神狗伪为鬼。”对于作恶的神狗,秦人也就不客气了。六畜神的出现,反映了秦人做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相结合的精神特征。野牛是狩猎的对象,耕牛和马则是农夫的命根子,狗既是牧人的助手,又是农家的卫士。 2.妖神。秦人把那些作祟害人的动物神称之为“妖”。《日书》反面简837:“鸟兽能言,是夭(妖)也。”妖神有“女鼠”、“神虫”、“会虫”、“地虫”、“发蛰”、“幼 ”、“鸟兽”等。它们的神通造化不大,对人造成的危害轻微。例如,神虫喜欢化为人形,与男女青年游玩。幼 能使盛夏季节的房屋内突然之间变得寒冷起来。爰母则居于民宅,让宅内全家男女老幼无缘无故地垂涎流唾。会虫只要钻进人家屋中,附着在西壁上,即能叫一家人都抽筋不已。地虫在地下相斗,可使人们食用的水井充满血腥臭味。鼠神往往以鬼的面目出现,躲藏在荒丘野墟中,看人往来经过,就出来追逐吓唬行人。但女鼠生性胆怯,人们只要用张开的书简对准它,即可将其赶跑。《日书》中还记下一个狼妖,经常在民宅门前大呼小叫“开门!开门!”人们不仅不怕它,还把它逮住,宰杀烹食。这说明狼妖的造化实在太低,尚未脱离肉身。(见《日书》反面简863) 对于妖神的挑衅捣乱,秦人总有办法加以对付。如《日书》反面简847:“鸟兽虫豸甚众,独入一人室。以若便击之,则止矣。”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鸟兽”在原始社会曾被做为氏族图腾而长期受秦人的崇拜。据《墨子?明鬼下》记载,秦穆公在宗庙中曾遇见一位鸟身人面的“句芒”神。然而,到了战国晚期,鸟图腾崇拜已化作秦人远古回忆中的一缕薄烟,《日书》中的“鸟兽”早已失去神圣而迷人的灵光,沦为令人憎恶的妖怪。 (三)生活神
从《日书》内容看,秦人仿佛生活在鬼神世界中,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由冥冥之中的无数神明在支配,日常生活神即是秦人相当重视的一个神灵系统。《日书》乙种简文有“祠五祀日”,所祀五神为室中(室、内中土)、户、门、行(祖)、灶。这是秦人对周文化“诸侯立五祀”的继承与发展。《日书》甲种简文规定了“市良日”和“金钱良日”,显然秦人还有市神和金钱之神。《日书》反面简883告诉人们:假若睡觉做恶梦,醒来后可以披散头发,面向西北而坐,向“ ”神祈祷免祸赐福。 即是《日书》乙种的“宛奇”,专司人梦,是秦人的梦神。 除此之外,如果“状神”进入屋内,就会使全家人暂时休克,停止呼吸 ① 。“恙气”则是飘逸于人们周围的致病之灵 ② 。 (四)人物神
祖先、君主、杰出人物或特殊人物也被秦人奉为神明。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死后,群臣向秦二世建议“自襄公已下轶毁,所置凡七庙。群臣以礼进祠,以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这说明秦人有祖先神。《日书》有“祠父母良日”和“祠亲”日,但是找不到祭祀祖先的规定。祖先神在秦人头脑中的位置相对比较低微。祭祀亡故的亲人时,秦人采取的是厚今薄古的态度,对生身父母的崇敬远远超过对其祖先的崇敬。秦穆公的爱女弄玉眷恋善吹箫的萧史,传说他们后来乘凤而去化为神仙,在雍都宫内留下箫管之音,秦人造凤女祠祭祀他们。著名秦国上将白起被秦昭王无罪赐死,秦人哀怜这位立下赫赫功勋的名将冤死,为他建祠祭奠。 上述秦人四大神灵类型说明,神灵信仰在秦国社会宗教观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神灵支配着秦人的所有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活动,秦人的思想认识仍具有“万物有灵”的浓厚色彩。神处于人与上帝之间,代表上帝行使各种具体的职能。神早已将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安排好了,顺应神的旨意就会得福获利,触犯神的忌日则要倒楣遭殃。例如,《日书》反面简748规定:’正月不可垣,神以治室。”如果在正月动土起墙,则与神造房的时间相冲撞。《日书》还提醒人们:戊申、己酉和癸丑、戊午、己未不能结婚,因为前两天是牵牛娶织女而未果的时间,后三天则是大禹娶?(?)山氏之女的日期。这五天是秦人婚姻忌日。 秦人心目中的神灵是半人半神,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与人共同的需要和行为。它们要娶媳妇、与民女同居、与人交游、盖房子等。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神嗜饮食”(《诗?小雅?楚茨》)。秦人向神碉献祭的供品有肉、肥肉、鲜肉、赤肉、黑肉、腊肉、节肉、犬肉、白肥豚、脯修、雄鸡、鲜鱼、索鱼、卵、鲜卵、堇(芹菜)、酒、清酒、白粱等。秦人祭祠时的祷告祝辞多有“强饮强食,赐某大福。” ③ “主君勉饮勉食,吾岁不敢忘。” ④ “唯福是司,勉饮食,多投福。” ⑤ “强饮食,赐某大福” ⑥ 等文句。只有佳肴美酒才能使神明降福。向神灵祭祀的仪式基本上是“祠”的形式,祠的对象与内容各不相同,但其主要程序却大同而小异,其中最不可缺少的便是肉与酒。 秦人观念中的大小上下群神,地位身份相差悬殊,秦人对其态度亦不尽一致。一般说来,对于天神土皇大神以及与人们利益相关的重要神灵,秦人恭敬有加,唯恐祭祠不周,希望能因此而获福免灾。对于那些无足轻重的普通神灵,秦人则漫不经心,不予关注。至于对待鸟兽虫豸之类的妖神,秦人会坚决与之斗争。因为这些小神灵多是害人精,且能耐又不高,容易对付。在神灵面前,秦人采取的是现实、功利、实用的态度和原则。有利则敬,无用则攘。敬上神而鄙下神,畏大神而欺小神,重天神而轻地神。上帝远离尘世,只有秦国统治者才有资格去亲近上帝。上帝之下的诸神才是一般秦人信仰的真正对象。中下层社会的秦人迷信神灵,远甚于崇拜上帝。从秦人的万物皆神的多神崇拜信仰中,折射出清晰的实用主义文化价值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