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师分类:【传统文化】 ①官名。指太师、太傅、太保。周代称此三者为三公。历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序,只有东汉以太傅为首,又参知政事,与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合称五府。北魏始称三师,位尊品级,但无实权。隋唐后时置时缺。至宋,为权贵加封的尊号。明均为正一品,清废。②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有时亦简称三师。西晋设置,负责监护、辅导太子。《旧唐书?职官志》:“三师三少之职,掌教谕太子”,即指此。北朝魏齐沿设。隋后历代不改。至明清以朝臣兼任,遂成虚职。③商代军队组织分左、中、右三师。《殷契粹编》五九七片:“丁酉贞,王作三师,右、中、左。”每师编制一般为3000至5000人(一说为1万人),指挥官称“师长”。 ①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北魏始有此称,位极尊而无具体职掌。隋、唐以授元老重臣,唐末成为藩镇加官,所施冗滥。宋初为亲王、宰相等大臣的加官,徽宗时改称三公,处理政务,为宰相之任。辽、金复称三师,元、明、清称三公。参见“三公”条、“太师”条。②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旧唐书?职官志》: “三师三少之职,掌教谕太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