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希堂法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希堂法帖分类:【文化精萃】 法帖汇编。又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十二册。乾隆十二年(1747)梁诗正等奉敕选编内府所藏历代法帖模勒上石成为拓本。其中包括乾隆帝珍藏于“三希堂”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佰远帖》三种真迹,因取今名。是法帖中的巨著。由于收罗珍品甚多,刊行后,对清代书法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现此石在北京。 清高宗弘历得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伯远帖》,极为珍视,专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并命名该处为三希堂。乾隆十二年(1747),将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法书模勒上石,其中有以上三种王氏墨迹,故名三希堂法帖。《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书致” 山阴” 的一封信札,书法甚负盛名,且古已有摹本,流传甚广,然现在所见者并非王氏真迹,只是原件墨迹久佚,而临摹者功力极佳,不失其风骨气韵,故仍受研究者、欣赏者的宝爱。《快雪时晴帖》入清宫前,先后经宋之绍兴内府、贾似道,元之张德谦、张晏,明之冯铨、吴廷、王近世等鉴藏。帖上留有历代鉴赏者的题跋及收藏者的印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是王羲之第七子献之的作品,书法古拙肥厚,自然生动,自明清之后被认为是王献之的名作。帖上有清高宗弘历的题跋,历经宋代宣和内府、绍兴内府,清代乾隆内府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伯远帖》是甚?传世书法孤本,也是二王书法系统的墨迹原件。结字严谨,疏密有致,笔法削劲挺拔,骨力毕现,险峻中不失端肃,稳健中又兼妍媚,体现了晋人书法艺术的风格及造诣。《伯远帖》经宋代宣和内府、绍兴内府,明之董其昌,清代乾隆内府收藏,清亡后流落香港,后赎归国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32卷。清高宗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伯远帖》墨迹三种,因名其藏帖之室为三希堂。乾隆十二年(1749年),命梁诗正、汪由敦等编次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134家法书,聚集石工,摹勒于石,刻石计495方,三年而成,成为我国法帖中的巨制,虽偶有失于鉴裁,混入伪书不少,但瑕不掩瑜,因其摹刻精良,对学者颇有裨益,受到书界重视。今石存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内,近年有中国书店影印本流行。 历代丛帖。32卷。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出内府所藏魏、晋至明历朝法书,敕梁诗正等编次,乾隆十五年(1750年)刊成。清高宗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伯远帖》墨迹3种,名其所藏之室为“三希堂”。卷帙之富,为历来法帖之冠。《停云》、《戏鸿》、《快雪》诸名帖所刻者,此帖亦多有之。虽以所收极富,但失於鉴裁,故伪书颇多。此帖的问世,为后世保存了极为珍贵的书法真迹。它的流传为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研究魏晋至明代千余年来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