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弦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弹拨乐器。又名弦子。其形制为两面蒙皮的椭圆形木质音箱,上置长而无品柱的琴杆,上张金属弦或尼龙弦3根。其音量宏大,音色清脆、明亮而浑厚。音域为3个八度。 三弦历史悠久,其前身被认为是秦代的弦鼗,是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之一。但直到元代,始有三弦之名。19世纪中叶,河北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小三弦基础上创制大三弦。从此大小三弦同时流行,广泛应用于器乐合奏、说唱和戏曲伴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弦的制作与演奏技艺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在保持其民间粗犷泼辣的演奏风格的同时,发展了抒情性与歌唱性,使三弦成为独具特色的独奏乐器。 三弦在演奏时,右手以弹、挑、搓等技法为主,左手托琴并以指按弦,运用吟、揉、滑指、走音等技巧润饰曲调。由于它没有品位,演奏滑音十分便利,别具韵味。 三弦还曾于16世纪下半叶传入日本,成为日本重要传统拨弦乐器三味线的前身。 中国古代弦乐器。属于琵琶一类。一说系由秦代之鼗鼓改制,故又称为“弦?” (古时?、鼗为同一器)。一直流传不广。唐代坐部伎曾习奏之,至元代才较为流行 著名词人张可久有词曰: “三弦玉指,双钩草字,题赠玉娥儿。” 又有李卿,因擅弹三弦而名扬京城。至明代,始通称之为 “三弦”。清代沿之,广泛流传于民间及北方各少数民族中。 一种弹拨乐器。又称“弦子”。为蒙古、满、彝、白、拉祜、哈尼、基诺、傣等民族使用。蒙古语称作“胡兀不儿”、“修打拉古”。哈尼语称为“拉和”、“当迪”。基诺语称“迪塔”。傣语称“穆玎”。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区。起源于秦代,始称三弦于元代。以木头制作,音箱扁平椭圆,两面蒙皮,正面有桥形琴马。设三轸三弦,按4度、5度定弦。有大、中、小三种。蒙古、满、彝等民族多用大、中两种,西南地区各民族用小三弦。演奏时,奏者坐下,两腿自然分开,右腿上放音箱,左手向左上方斜托琴杆。有板、粘、揉、扣等指法。可用于独奏、合奏和歌舞伴奏。 拨弦乐器。又名“弦子”,共鸣箱称琴鼓、木框,两面蒙蟒皮。琴杆较长,张弦三根。演奏时,用拨子弹弦或用右手指弹弦。音色清脆、浑厚。三弦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大小两种:小三弦,流行于南方,多为昆曲伴奏,故又称“曲弦”。大三弦,主要为北方曲艺大鼓书伴奏,又称“书弦”和“大鼓三弦”,也常用于曲剧和吕剧的伴奏。三弦的历史悠久,流传于全国各地以及国外。在日本,三弦被称为“三味线”。 弹拨乐器。又名弦子。常见有大、小两种,东北地区主要流传的是大三弦。琴杆长约1200毫米、琴头上有三个弦轸,下端共鸣箱圆形,两面鞔蛇皮,琴杆兼做指板。通常定弦为G、d、g。音域: G―g2。三弦在东北主要用于鼓书伴奏,蒙古族“好来宝”和民间小型合奏亦用之。 三弦 ①彝族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楚雄、红河、保山等地。琴体木制,羊皮蒙面,有大、中、小三弦之分, 因而长度大小不等。有三根弦,一根弹音调,两根用于伴奏。弦下端有许多小铁片,随弦振动发声。弹奏时斜挂肩上,边弹边舞。多用于梅葛调、山歌对唱伴奏和节日歌舞活动。②德昂族乐器之一。琴体用木制,形状与汉族的三弦相似,只是更为狭长。弦用马尾捻成,用牛角削的薄片弹拨。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