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才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三才论

分类:【传统文化】

是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理论将农业生产条件归纳为“天、地、人”三大要素,并论证了这三大要素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才思想在我国出现很早,在《易?系辞下》中已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的说法,但这只是一种哲学思想。将三才思想发展成一种农学理论,则是在战国时期,首见于《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文中的稼,指农作物;人指耕作栽培;天指季节气候,地指土和水。意思是说农作物的生长要靠人栽培,靠土和水生长,季节气候养育,三者之中,人的因素处于第一位。明确地指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及其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南北朝时,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指出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性,他在《齐民要术》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宋代以后,我国人民在认识到客观规律不能违背的同时,又认识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从而形成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这是三才论的重大发展,也是三才论的核心。宋代陈?在《农书》中说:“在耕稼,盗天地之时利。”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说:“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明代马一龙在《农说》中说:“知力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可见重视人的作用,是我国三才论中一个重要的思想,也是我国古农学中的一个优良传统。清代,对于农业生产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更有了全面的、辨证的认识。清代陆世仪在《思辨录辑要》中说:“天时、地利、人和,不特用兵为然,凡事皆有之,即农田一事,关系尤重……三者之中,论其重,则莫重于人和,而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故雨?时若,则下地之所获与上地之获等;土性肥美,则下农之所获与上农之获等,劳逸顿殊故也。然使既得天时,既得地利,而又能济之以人和,则所获必更与他人不同,所以必贵于人和也。”这段论述,深刻地阐明了农业生产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论证了在掌握天时、地利等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夺取农业生产丰收的重要性。三才论是我国优秀的农学遗产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