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朝回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朝回门分类:【地域文化】 流行于广西大瑶山东北角的岭祖仑崩、大村、九龙、仑招、上下卜泉、低水、莫村一带瑶族村寨的一种婚俗。婚后3天,新婚夫妇要回娘家拜认亲戚,叫“三朝回门”。娘家须请齐自己的近亲房族来到家里参加宴请,席间新郎要向各位亲戚一一敬酒,叫“认亲”。亲戚每人事先都备好一份礼物,如衣裳、布料、银毫等,作为送给新娘的嫁妆。同时娘家也要请亲家(娶方)的翁婆赴宴, 叫“认兄弟”。双方亲家在来往中,各都备办糯米糍粑或糯米饭等物,表示“黏合”。有两家不分之意。 黄梅县的“准母舅”首次登门肩负着双重任务,其一是送针线袋儿,其二是接新娘子“回门”。新郎倌必须陪同前往。当地俗信以为:女儿三天回门只吃一餐饭就返回婆家――当天返回便可当年生子,住一天便要隔一年,住两天则要隔两年才能生孩子。 在武汉市,回门的这天早上,新娘的兄弟姐妹来男家接新娘回娘家,一般要带上雨伞、雨鞋,意思是不管刮风下雨,新娘出嫁后,不要断了回娘家的路。新娘出嫁当天所走的路,第三天“回门”时不能再走,要另择一条道路进门,意为嫁去的姑娘莫走回头路,与丈夫和睦相处,白头偕老。新娘回门,身份已变,是婆家的人了。又因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并有新郎相伴,故备礼要丰厚,诸如烟、酒、糖果、糕点、鱼、肉一类的东西。女家因新女婿陪嫁女第一次上门,也要设筵席招待。新婚夫妇进门,要向双亲请安,女家要燃放鞭炮相迎。女方亲友及邻里乡亲纷纷来祝贺、看热闹,并按其习俗,用五花八门的手法捉弄新郎,逗乐取笑。湖北孝感市一带,当新郎伴新娘回门时,女方亲友用萝卜嬉打,使其防不胜防。有的妇人偷偷地同新郎调换手帕,让其当众出洋相。女家摆好筵席入坐时,有的把新郎所要使用的筷子提前用丝线捆紧,使其无法搛菜吃饭,故有“三朝回门去,萝卜打女婿”;“姑爷来得早,快把手帕调”等民谚。新娘同娘家亲人叙别后之情,依俗规所说:“会当媳妇两头瞒,不会当媳妇两头传。”谓只能讲婆家好,不能讲不顺心的事,以让父母放心。新婚夫妇吃完回门酒,要按当地习俗,“三朝回门看爹娘,早去晚归不空房”。 孝感地区新娘回门时还要喊《百子彩》,以示热烈、隆重,渲染喜气。如: 搭桥和凳子,铺上红毯子,新郎牵娘子,桥上叙家子。叫声幺妹子,我的娇妻子,你我婚日子,彩礼一盒子。一对金环子,一对银镯子,戒指赤金子,翡翠银簪子。红缎绿绸子,外加红绫子,好酒一坛子,鱼肉加饼子。媒人到屋子,跑堂挽袖子。搬的搬桌子,拿的拿凳子,排的排筷子,放的放杯子。头碗出底子(一种油炸豆腐),二碗肉圆子,三碗烤鸭子,四碗烧鸡子,五碗猪蹄子,六碗炖莲子,七碗蛋饺子,八碗香肠子,九碗猪肚子,十碗黑耳子。喝完酒坛子,迎亲上路子,一对灯笼子,八支红旗子。大锣开道子,喇叭吹调子,四个大汉子,抬顶花轿子,吹打放铳子,接你新娘子。叫声相公子,我的亲哥子,你我两口子,要谢娘老子。陪嫁一溜子,都说甩牌子(摆阔气)。两乘大柜子,四口红箱子,雕花床架子,春台嵌镜子。一乘圆桌子,八张高凳子,软缎花被子,还有红毯子。夏布做帐子,绣花门帘子,脸盆带架子,看盒(装饰盒)一条子。新郎新娘子,欢喜一坨子(在一起),一个叫哥子,一个叫妹子。哥子和妹子,勤俭过日子。种豆种麦子,种棉种稻子。喂群大鸭子,喂兔喂鸽子。看门喂狗子,捉鼠喂猫子。都夸两口子,致富好路子。新娘吃李子,想是有孩子,再过些日子,生个胖小子。哥说像娘子,妹说像老子;像娘像老子,长大当臣子。头戴皮帽子,身穿官袍子。出世坐轿子,住的高房子,喜坏娘老子,一子当十子。过桥喊百子,麒麟送贵子,喊完一百子,磨破嘴皮子。 在鄂西地区“回门”有“赶路回门”、“三日回门”、“个月回门”等习俗。三日内回门者当日返婆家,有“三日不空新房”之规。而鄂西北的十堰市,新媳妇到了娘家少则住三天,多则住七天、半月,到时候新郎来接新娘回去。接回去以后,新娘就要以主人的身份出现,干活洗衣做饭样样都得干,尤其旧时的妇女,三天脱下嫁衣,婆家就要当人用。有句话比喻新媳妇难做:“起来早了得罪丈夫,起来晚了得罪公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